2007年,我省新农村建设中亮点多、喜事多。近日,本报特邀农业、农村和新闻行业的领导和专家,对我省农村重大新闻进行了评选,从中评出了2007年度浙江农村十大新闻。
1.我省打造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强村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好。要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强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新一届省委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省农村掀起创业创新热潮。
2.我省农民生活质量大提高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民生问题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从2007年起,我省对不同经济类型的县(市、区)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补助从原来的10元、5元、3元分别增加到20元、10元、6元。全省已有3000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省农业人口数的89%。政策性农房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现共有985万户农户参保,参保率达96.1%。
3.“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圆满完成 自2003年开始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到今年已如期完成了各项建设目标。全省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0%以上的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全省35万多困难群众走出高山、深山、远山、库区和地质灾害区,实现异地脱贫。
4.提前完成1万余村庄整治
2007年上半年,我省提前完成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五年阶段性目标任务,三分之一左右的村庄经过整治换了新颜,一大批村庄改造成了文明和谐、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全省累计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在村庄整治中,我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特别是“811”行动的开展,已累计完成196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加快户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实施了“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等,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改善。
5.村经济合作社有了法人地位
一部关系到我省3.36万多个村经济合作社、3000多万村经济合作社社员权益的新法规——修订后的《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村经济合作社社员资格界定明确,有效解决了村经济合作社的法人资格问题,理清了村经济合作社与村党支部、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从法律上确立了村经济合作社应有的地位。
6.大专毕业生成为新型农民
2007年初,宁波市鄞州区出台了高素质新型农民扶持办法,对在鄞州创业的大学生,按承包面积、经营规模,每人每年给予1.6万至1.8万元的补助,可享受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五项保险,并在农业继续教育、项目申报、成果鉴定、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区农技人员同等待遇。当年12月,陈亨亮等8位大专以上毕业生成为首批新型农民,并已与该区签约。目前,我省已有1298名农民拥有高级职称,20多万农民拥有中级职称。嵊州已拥有营业执照的农民就达3500多人。
7.“种文化”活动在浙江农村蓬勃开展 2007年,握惯了锄头种庄稼的农民兄弟,在浙江的田野上展开了一场不寻常的比赛:“种文化”。深埋于乡间土壤的文化种子逐渐发芽、抽叶、开花。近一年的时间里,全省有61个县的115个村加入到“种文化”的行列,大批富有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在各地开花结果。
8.浙江首创农业吉尼斯 2007
年春天,一项集科技、文化、旅游等内涵于一体,旨在激励农民创业创新的农业吉尼斯创建活动在浙江正式创立,吸引了各种市场经济主体热情参与,短短一年时间已产生最甜的葡萄、最大的南瓜和沼气池漂顶工艺最快建造速度等33项纪录。
9. 浙江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前列 我省率先开展的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7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聚焦我省林权制度改革,以各自独特的角度报道临安白沙村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挖掘其历史巨变的深刻内涵,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树立了典范。
10.余姚村村都有法律顾问
余姚市的村民现在一遇到纠纷就打电话给村里的法律顾问咨询。全市265个村已全部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55万农民有了自己的“大律师”,村民法律意识也增强了不少。以往,村民在处理婚姻、房产等纠纷时,经常采取私下解决的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法律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