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走进开封SOS儿童村

  河南开封有一个SOS儿童村,生活着112名孤儿。日前,记者走进开封SOS儿童村进行了采访。
河南面积最小的村庄
  严冬时节,记者来到坐落于开封市东北角的SOS儿童村。走进静谧的花园式院落,一座座仿宋式红、黄、蓝小房子呈现在眼前。村长林育振介绍,国际SOS儿童村组织从1984年开始,先后在中国天津、烟台、成都、齐齐哈尔、南昌、乌鲁木齐、拉萨、开封、莆田、北京兴建了10个SOS儿童村。“开封SOS儿童村占地56.7亩,是1994年申办,1996年开始建设,1997年4月7日开村,已走过了10个年头。儿童村还有青年公寓和幼儿园,现有112个孤儿、14位妈妈、4位阿姨、10名管理人员。”林村长说,“主要抚养中南五省地区丧失父母,其他亲属又无力抚养的健全孤儿,以家庭的形式进行管理,使孤儿重新获得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并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妈妈们的骄傲和牵挂
  在村办公室主任刘海雷的带领下,记者来到1号家庭,房子是四室一厅,家用电器有彩电、冰箱、电脑。孩子们的妈妈柏红霞正在洁净的厨房做饭,她累计带了11个孤儿了,家庭现有7个孩子。已放学回家的孩子景超峰正在写汉语拼音,他今年6岁多,是登封市人。据刘主任介绍,超峰是今年5月才来的,他父母出车祸死亡,留下了他们兄弟俩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奶奶,年纪小小的哥哥已经开始打工挣钱抚养奶奶。柏妈妈说:“超峰刚来时,哭闹着要回家,现在让他回家也不愿意了。”
  柏红霞介绍,她带大的一个商丘孩子已在广东东莞参加工作,一个唐河姑娘在青岛海尔公司上班,儿子张远华技校毕业今年参军了。远华是通许县人,9岁时父母被人杀害,远华走时,还给我写了一封信,我把它保存在电脑里,想他时就打开看看。”“在我人生最灰暗、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是儿童村使我的世界不再孤单……在我最缺少关心呵护的时候,妈妈带我走出了自卑与冷漠,她的温柔、善良、真诚融化了我心头的坚冰,妈妈养育了我,也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长成一位健康快乐的人。我想,这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让我受益终生……”柏红霞向记者读着儿子的信,眼里冒出了滚烫的泪花。
  2005年底去青岛海尔上班的女儿张蔚是从福利院来的,没有任何亲人,她把儿童村当作家,每次回来看望妈妈和弟弟妹妹时,都要给弟弟妹妹们买衣服、鞋袜和好吃的东西。
  4号家庭妈妈周桂芳的儿子朱孝雷今年也参军了,她也是牵挂得不得了,她说:“孝雷是尉氏人,我带了他8年,他一走,我心里像少了些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儿童村的孩子不是村里妈妈亲生的,但他们的离去一直是妈妈的牵挂。
为孤儿奉献青春
  SOS儿童村的妈妈是一种较特殊的职业,她们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家庭和抚育孤儿。国际SOS儿童组织要求她们:热爱儿童福利事业,具有奉献精神,且在儿童村工作期间,不谈恋爱、不结婚。
  在开封SOS儿童村工作的14位妈妈除两个是外省的,其他都是河南人,她们几乎都有学历。今年42岁的1号家庭妈妈柏红霞已经来10年了,她是信阳市息县人,信阳师范毕业后她当了教师,她从媒体上看到儿童村招聘妈妈时,觉得自己条件适合,没考虑婚姻问题就报名了,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给了孤儿。
  4号家庭妈妈周桂芳则是山东聊城市人,来儿童村前在东营市建设银行上班。1996年28岁的她了解到SOS儿童村的情况后,深受感动,毅然辞去工作背着家人来到开封。“这一来就是10年,妈妈和我哥哥、姐姐都来看过我,现在家里人都理解我了。只是社会上有些人不理解我们的工作,他们认为我们这些当妈妈的不是有毛病,就是生理有问题。”她的工作十分出色,是中国SOS儿童村协会妈妈理事。
  13号家庭的妈妈王小蕊是儿童村年龄最小的妈妈,今年才26岁。她是许昌县人,2004年从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父母也是一百个反对,但她觉得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
  过去国际SOS儿童组织对妈妈的要求是终身不嫁,林村长说:“现在我们也是提倡人性化管理,实行双向选择,妈妈们愿意结婚的可以离开。
物价上涨生活精打细算
  过去,SOS儿童村的费用全部由国际SOS儿童组织提供,2005年开始我们地方政府逐步承担经费投入。现在虽然河南省民政厅、开封市政府解决了20%的运转经费,但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开封儿童村的经费依然十分紧张。妈妈柏红霞介绍说,小孩子每人每个月生活费170元、服装费80元、学习费60元,大孩子每人每个月生活费290元、服装费100元、学习费80元,医疗费平均每人每个月50元。就像社会上普通家庭一样,他们不能每个月吃光花净,要有所节余。“孩子想学美术,要给他报个美术班,想学英语,得给他报个英语班,这些都很花钱。这些孩子来之前身体素质都不是很好,现在医疗费这么高,孩子感冒一次就能把一年的医疗费花完。”
  妈妈周桂芳说:“为了买便宜菜,我们14位妈妈轮流值日,每天早晨去蔬菜批发市场批发菜,回来大家分,不节约着过日子是不行的。”
  由于经费紧张,他们不敢给每个孩子过生日,如果是谁的生日就给他煮两个鸡蛋,其他给一个鸡蛋,真正过生日就是“六一儿童节”。林村长希望社会各界能献出爱心,关爱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 (摘自《郑州日报》)
纪 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