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春天,北京某处的建筑工地上,瘦小的工人王宝强接到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电话。在此之前,他是民工、“北漂”,北影厂门口“蹲活儿”的。
电话是《盲井》剧组打来的,通知王宝强去见导演李杨。之后,他得知,自己将出演这部电影的男主角,同时,他拿到了500元的“巨额”预付片酬。
那一年,王宝强16岁,已在北京漂泊了两年。
“我就是许三多”
王宝强的家,在河北省南和县。王宝强出生时候,家里已有1子1女。在母亲的记忆中:“他的衣裳都是捡他哥哥姐姐剩下的。”
第一次读《士兵突击》的剧本时,王宝强说,他觉得非常压抑。感觉“许三多”(剧中男主角)的故事,就是他的故事。“我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家里条件好的孩子就会欺负我,我觉得我小时候和许三多小时候很像。”王宝强说。《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父亲总是看不上儿子的“弱”,他教育儿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打。王宝强的父亲曾经当过军人,王宝强从小没少挨他的打,且中国传统家庭的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1992年,王宝强看了电影《少林寺》,当下就决定去少林寺,主要为的是拍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这样的幻想——学会了功夫,看谁还敢打我。
最快乐的时光
在少林寺,王宝强拜武僧释延宏为师。提起王宝强,释延宏说:“这孩子聪明,学武特别快。”
入门最初3年是基本功练习,也是最苦的阶段。冬季在凌晨5点,夏季4点,就要准时起床,周一和周二是素质训练,从少林寺跑到登封市区,再返回来,相当于一个半程马拉松。有时又是从少林寺跑到山上的达摩洞,那边的山坡这么陡,跑着上去,还必须手脚并用爬下来。上午是训练、下午学习文化课,晚上还要将当天的训练内容复习一次,每天都要踢腿、劈腿,练马步、虎步、扑步。3年之后,才开始学习各种拳法套路。
学武虽苦,但王宝强从来不跟父母说。在少林寺的6年中,王宝强只在过年的时候回过家。然而,王宝强说,他觉得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少林寺。
“北漂”的日子
2000年,14岁的王宝强带着500元钱来到北京。第一站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蹲了半个月,他才等到了第一个群众演员的角色:穿着大褂在明清一条街上走一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等不到一个角色。他学会了在人群里奋力向前挤,学会在人前展示自己少林寺里学来的功夫底子,学会忍受所谓“同行”的冷眼。日子一天天过去,带来的500元要花完了,没有龙套演的日子,他只能去建筑工地打零工,一天25元。
理想没能实现,打击不断袭来。“没出名时候,被人说得狠着呢,说啥的都有。”王宝强说,同伴劝他放弃:“说我长得不好看,又没拿过武术冠军,你说拍电影,你有什么条件?”
“《士兵突击》里有一句关于骡子和马的台词,我从那时候就知道,我是骡子,不是马。”王宝强说。不是马,就得加倍努力。有时偶尔能接到武行的活计:被人扣住手腕,从梯子上摔下去。有经验的老武行是假摔,他是真摔。最痛苦时候,王宝强带着满身伤,绝望地躺在工地的房间里,望着天花板。
从2000年到2002年,王宝强一个电话都没给家里打过。“不知道该说什么,也没脸给家里打电话。”他说。
“贵人”来了
2002年冬天,王宝强终于给家里打了来北京以来的第一个电话。那时他已拍完了李杨的《盲井》。王宝强说,李杨是他生命里的第一个“贵人”。李杨看上王宝强,是他身上的质朴本色。在李杨看来,王宝强很“努力”:“他是草根阶层出身,生存不易,所以知道珍惜每一个机会。”《盲井》里有下井的戏,要求演员到几百米深的矿井中去表演。很多演员都放弃了,而王宝强却下了井。李杨很感慨:“很多人拍电影就是为了成名,为了赚钱,遇到危险就跑。可王宝强没跑,那时我觉得,这小孩行。”
王宝强不否认幸运的存在,但他认为除了幸运,自身努力也是很重要的。在王宝强看来,他能够得到《盲井》的机会,只有两条:一是坚持,一是相信。
2003年,王宝强以《盲井》在台湾地区拿到了金马奖。冯小刚看了《盲井》后找到王宝强,因为很多明星都有档期问题,冯小刚先问王宝强:“4个月行不行?”王宝强连连点头说:“行,行。一年都行。”《天下无贼》之后,一切都顺理成章,“傻根”在《殷商传奇》里成为哪吒,在《暗算》里成为天才少年阿炳,在《士兵突击》里成为许三多。
现在对王宝强来说,他要努力去做的是怎样才能继续保持一种质朴的生活方式。他说,自己是“摸着底走上来的”,拍戏时候,他依然最能吃苦。拍《殷商传奇》,所有撞在墙上的动作,都还是真撞;拍《士兵突击》,许三多在剧中做了333个腹部绕杠;拍这段戏时,王宝强没有用替身,伤了手,大拇指上掉了一块肉,腰扭伤了。
他对金钱的态度,基本还是“挣了钱就给家里,自己留下够花的就行。”2000年,他来到北京时候,买的是站票,没少被别的旅客翻白眼,当时,他想有一天有钱了,一定买一张坐票。现在,他坐飞机都已经是家常便饭。他说,今年春节,他想带父母去海南。他觉得,人生最美的事,就是终于向父母证明了,这个儿子没白养。(摘自《三联生活周刊》马戎戎 陈超/文)
纪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