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无人不知,有个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了一本有名的书——《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埃德加·斯诺其实从未到过延安。他到的是保安(今志丹县),距延安尚有几小时的车程。
真正到达并记录了延安的人,是埃德加的妻子海伦。
“不要你的帽子,我自己找毛泽东要”
1937年4月21日,北平火车站徐徐开出一趟去往西安的列车。一位年轻的美国女性坐在列车头等车厢里,随身携带着一口硕大的柳条箱。她就是海伦·斯诺,埃德加·斯诺的妻子。她要去的地方是延安。
几个月前,她的丈夫刚刚结束了对红色政权的采访,从保安归来。回家后的两三天里,埃德加滔滔不绝地讲陕北见闻。海伦也很兴奋,她几乎无法相信,在中国偏僻闭塞的西北一隅,竟然有这样的新思想、新人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力量建设新文明,开辟新天地。当埃德加要对采访毛泽东的笔记进行整理、删节和改写时,海伦大惊失色,她觉得那是无价之宝,应该是整部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她建议埃德加原封不动地保留毛泽东亲口所讲的每一个字。最终,埃德加接受了妻子的建议,这部分内容成就了《西行漫记》里最经典的一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埃德加从陕北归来时,带回一顶灰色的旧军帽,上面缀着一颗褪了色的红星。海伦对这顶红军军帽满心喜爱,埃德加慷慨地表示可以送给她,但海伦拒绝了:“我不要你的帽子,我自己找毛泽东要。”
1937年初,东北军从延安撤离,中共中央机关和军委总部从保安搬进了延安城。当海伦得知5月初中国共产党将有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时,她知道机会来了。
1937年4月30日,海伦终于如愿踏上了进入红区之路。
为《西行漫记》补充采访
1937年那个炎热多雨的夏天,在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海伦约见了很多人,提出了成千个问题。因为要记录的东西太多,以致她的手患上了永久性痉挛。全部采访结束时,采访笔记多达27本。
除了访问毛泽东,海伦还采访过朱德、彭德怀、徐向前、萧克、贺龙、罗炳辉、项英、王震等十多位红军将领。
当然,海伦始终没忘自己此番西行的首要任务——帮埃德加做补充采访。朱德总司令是她第一个想采访的人。由于长期的新闻封锁,外界对红军了解极少,很多人甚至将“朱毛”当成是一个人。
6月间,海伦托人将14本采访笔记和她拍的20多个照片胶卷从延安带回北平,交给埃德加,正好赶上《西行漫记》的收尾阶段。这年7月,在日军进犯北平的隆隆炮声中,埃德加完成了书稿,10月以《红星照耀中国》为名在英国伦敦正式出版,并很快有了名为《西行漫记》的中译本秘密流传。
“所以,《西行漫记》是两个人合作、两次西行的产物。”几乎所有研究《西行漫记》的专家都这么说。
据说,毛泽东还曾同意与海伦合写一本关于中国革命的小册子。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那一天,他第一次与海伦就“中国革命的实质”进行了交谈。然而这本小册子最终没能写成,因为“七七事变”爆发了。
一封42年后送达的主席亲笔信
不久,时局进行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按国共合作协议,红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1937年8月22日,朱德被任命为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
当时的延安群情激昂,人人都想上前线,谁也不想留在后方。海伦决定去山西前线当一名战地记者,为此,毛主席特意亲笔为海伦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时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嘱咐邓小平好好照顾斯诺夫人。
9月7日黎明,海伦从延安启程奔赴前线。遗憾的是,当海伦他们最终赶到了云阳的八路军司令部时,最后一支部队已于几个小时前开拔了。海伦只好打消了去前线当战地记者的念头,决定回西安。
而毛主席亲笔为她所写、却未能送达邓小平的那封介绍信,她一直精心保存着。直到1979年中美邦交恢复,邓小平首次访美,在华盛顿市举行的盛大欢迎酒会上,海伦来到邓小平跟前,掏出当年毛主席写的亲笔介绍信交给他,同时说了一句半开玩笑、却包含几许沧桑感慨的话:“邓小平同志,您还真难见着啊!”
1937年那个秋天,结束了红区之行的海伦在西安登上开往北平的列车。火车即将开动,一路护送她的小警卫员使劲低着头,沉默不语,不让人看见他的眼泪从黝黑的面颊上滚落下来。
此情此景让海伦也十分动情。在那一刻,她立下心愿:决不做任何损害中美人民之间友谊的事。
(摘自《北京日报》 侯健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