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 陆颖)今年菇业行情一路见好,我省菇农生产积极性也持续高涨,但记者日前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近期菇类价格出现“跳水”现象,尤其是香菇,降幅最为明显。是什么原因导致香菇跌价?菇农利益是否会受到影响?近日,记者采访了我省香菇主产区龙泉。
据了解,6月初期,香菇市价就出现了动荡趋势。7月中下旬,我国部分地区香菇价格开始下滑,其中北京、四川、辽宁等地价格下降指数排行前列,我省香菇市场行情也未能幸免。据龙泉市农业局副局长潘世龙介绍,目前,正处于香菇上市初期,主要以普通冬菇为主,干菇每公斤均价在44-50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12元/公斤;干花菇、光面菇价格分别为52-56元/公斤和44-46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4-6元/公斤。
潘世龙表示,今年香菇降价虽已成定局,但这仅仅是去年以来涨价过快后导致的正常回落,降幅可能在10-30%之间。据有关部门分析,香菇价格之所以持续走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近年来,我省香菇产业让广大菇农经济效益大为提高,特别是2005和2006年,香菇市价持续走高,促使农户种菇积极性进一步高涨,致使我省香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龙泉市农业局调查统计显示,今年仅该市代料香菇生产量就达到了1.28亿袋,比去年增加了25%。同时,河南、江西等省份香菇栽培量也较大增长,2007年全国种植面积扩大了15%,总产量估计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0.4万吨。
二是由于目前香菇还未到供市旺季,内销还较顺畅,但干鲜香菇出口困难,形势严峻。自2006年日本实行了“肯定列表制度”后,国内又实施了《质量安全法》,商检部门对出口企业设置的门槛也随之提高,以至我省香菇可出口企业不断减少,出口量同比减少39%,出口价格下降了20%。云南、山东、福建、上海四省市的干香菇出口量也同比削减30-39%
为了避免挫伤菇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产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关部门建议:各主产区应加强与主销地的联系合作,在销售旺季到来之前,通过建立主产联盟、网上发布信息等措施,获取全面产销信息,并及时传递给农户,正确引导菇农进行生产。同时,应引导农民适度发展草腐菌生产,结构调整工作迫在眉睫。
部分业内人士也对目前农户对香菇价格仍存幻想、惜售心理较重的现象表示忧虑,他们表示在今年香菇价格出现正常回落的情况下,较多农户仍采取烘干待售的方法风险较大,一旦农户家里香菇囤积达到一定量,随着香菇上市旺季的到来,销售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大,可能还会出现降价风波。他们建议,菇农应尽快减少存货,尽量将香菇及时鲜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