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茹 袁 卫
本报上期刊登了省记协名誉主席江坪《提升“农家乐”的品质》一文(详见本报第2526期第6版)。该文指出:我省一些“农家乐”“乐”字文章做得不够,影响其健康发展。要在“吃、住、游、玩、购”五个方面下功夫,让“农家乐”再乐些。就这个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单位和读者。
今年65岁的上海市民王先生,已经连续3年在绍兴、临安、德清等地的“农家乐”里度夏。但他说,“农家乐”风格大同小异和经营者个人卫生是不容忽视的两个环节。“青山绿水当然漂亮,但一些小型‘农家乐’的餐具都没有消毒程序,买菜、烧菜、收钱等服务都是经营者一手包办,吃着不是很放心。一些‘农家乐’很发达的村庄,环境卫生也不是很令人满意。”
省农办经济发展处处长林峰告诉记者,为促进“农家乐”持续健康发展,日前我省已经制定出台了《农家乐经营户(点)旅游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并将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实施后,将从接待设施、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全方位规范“农家乐”经营户(点)的经营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吃、住、游、玩、购条件。
省农业厅产业处处长王建跃认为,要提高“农家乐”的品位,经营者应该在合理利用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的同时,以发展产业为基础,保障游客的吃、住、游、玩、购所需。
我省不少地方也已看到了“农家乐”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武义县熟溪街道抱弄口村成立了“农家乐”行业协会,力图统一规划全村“农家乐”经营服务。衢州市把发展“农家乐”与加快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康庄工程等建设结合起来,改善了交通,硬化了村道,绿化了村庄。
永康市象珠镇雅吕村“清风雅吕农庄”业主吕文严认为,除了环境卫生,“农家乐”还得坚持一个“土”字,充分体现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淳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衢州七里乡“农家乐”如今名声远扬,但村民们并不满足,他们觉得村里设施还比较单调,除了享受原生态农家氛围,乡村旅游乐的项目还不是很多,游客不能尽兴,还要不断开发新的“乐”,让游客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