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浙江农机

油 菜 机 收 :

爱你不容易

  通讯员 竺锡雅 记者 韩伟达
  今年我省机收油菜面积达到了9050亩。在秋收冬种期间,不少地方积极谋划油菜机收的推广工作。业内人士认为,推广油菜机收技术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前景广阔,是大势所趋,但推广的道路并不平坦。
  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包括应用机械整地、播种、开沟、植保、收获、秸秆还田、加工等环节,核心内容是机械化播种和收获。近几年,我省农机部门与科研、生产企业加强合作,注重试验示范,从实际出发,运用稻麦联合收割机,按油菜的收获特性进行改进设计,开发研制了稻麦油菜兼用型联合收割机,实现了一机多用,并在嘉兴秀洲区、富阳市等地推广应用。其中,秀洲区引进推广油菜收获机41台,今年机收油菜3263亩,结果提高工效80多倍,亩均省工节本180多元,在油菜成熟度满足机收的前提下,达到了机收油菜减少损失5%以上的良好效果。今年,我省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示范点进一步扩大,面积比去年增加1.5倍。同时,加快了油菜收获机械的性能改进。生产企业和科研部门对组合式割台、脱粒分离机构、清选机构等三大关键部件进行联合攻关和再创新,寻求关键技术、关键部件的突破,从而提高油菜收割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减少机械收获的损失率。并通过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和“双低油菜新技术、新品种与机械化配套技术示范”项目,加强农机与农艺的协作配合,研究探索油菜人工直播、手工移栽和油菜机械直播种植模式下机械收获的适应性,筛选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油菜品种、栽培技术。
  应该看到,我省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使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不少制约因素。油菜的生物学特性制约油菜机收的发展。这是其一。我省油菜种植主要以人工移栽为主,人工直播为辅。由于人工移栽油菜,油菜植株下部茎秆粗壮且坚韧,不易切割;油菜株体上部分枝密布纵横交错,分禾困难,而且含水率高,对后续的分离、清选十分不利;成熟的果荚在受到拨禾轮、分禾板的拨动和牵拉后极容易开裂,造成落粒损失;油菜各个部位的果荚成熟不一致,过熟的果荚在机械化收获时易开裂落粒,未成熟的青果荚又会产生脱粒不尽的现象,也会造成损失。其二是,机具的不成熟以及性能的不稳定影响油菜机收技术的推广应用。现有油菜联合收割机的开发基本上是建立在技术较为成熟的稻麦联合收割机平台之上,使得开发难度和成本降低,周期缩短,也适应农民的购买能力。但普遍存在着改制过于粗浅,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导致了可靠性低、适应性差、性能不稳定,因而收获效果不很理想。同时,油菜种植不连片,规模较小,不易实现机械化作业。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的不相适应,也严重制约了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传统的油菜收获往往采取二段收获,即先割倒,经过5~7天的摊晒后再脱粒。而机械收获要求成熟一致且成熟度要求90%以上,一次收获而成,由于认识上的不统一,农民的传统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因而导致推而不广。
  为加快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进程,有关专家综合考虑油菜生产机械化的技术基础和发展条件后提出,当前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加快推进”的原则。一是建立示范基地。在油菜种植地区,每个县(市、区)建立1个核心示范面积不小于300亩的省级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区,3个核心示范面积不小于200亩的市级示范区,5个核心示范面积不小于100亩的县级示范区,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二是增加财政投入。为提高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稳定油菜种植面积,对应用油菜生产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农户,给予机械作业补贴,对示范区给予补助。同时,为有效解决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与装备投入不足的矛盾,调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使用油菜作业机械的积极性,将油菜作业机械(包括开沟机、播种机、收获机等)列入购机补贴范围。三是加强宣传。要让农民接受,宣传要跟上。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把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好处告诉农民朋友,扩大示范效应。并适时组织召开现场演示会和技术咨询活动,把技术要点手把手地教给广大农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