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卫
已是深秋,在龙泉市兰巨乡一片片水田里,农民们开始在刚刚收割完的稻田里播撒黄花菜、紫云英等冬季作物的种子。“田荒着可惜,种点作物,就算不当牧草,也可作绿肥,总比用化肥好!”一位老农告诉记者,“这是老丁教我们的,我们这样做都几十年了。”老丁何许人也?为何他能影响一个小山村几十年?在龙泉市农业局的宿舍区,记者找到了农民口中的老丁,即龙泉市农业局原副局长丁茂干。
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老人,衣裳整洁,清清爽爽,虽然满头银丝,但腰板挺直,精神瞿铄,要不是事先了解,根本看不出他已经72岁了。在交谈过程中,记者处处感受到丁茂干对“三农”工作的深厚感情。“我从1956年毕业后,就一直从事‘三农’工作,不管是在农科所、农业局,还是在农技推广中心,我一直都没有脱离服务‘三农’的队伍。”听丁茂干叙诉他服务“三农”的经历,简直就是在听龙泉粮食生产的发展史,“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我们农业系统的干部职工抓得最多的就是粮食产量,而后是推广省工节本新技术。那时龙泉的农业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农民不管农时农事,认为水稻种植越密越好,播种越早越好,肥料用的越多越好,致使当时的水稻亩产量不足100公斤。当时,我们进行了水稻改季、改秆和改种工作,即水稻种植由一季改为两季、水稻高秆品种改为抗风耐寒的矮秆品种,改常规稻种植为杂交稻种植。到70年代后期,龙泉的水稻平均亩产量已达350公斤。”丁茂干说,兰巨乡一带冬种牧草的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据悉,当时村民为应对化肥紧缺,甚至上山采树枝嫩梢撒到田里当肥料,可效果不理想,丁茂干到广东、福建等地考察后,开始推广牧草(绿肥)种植。“我告诉农民,为什么不利用冬闲田种牧草呢?冬天种,春天不仅可以当饲料,还可以在春耕时翻耕下去,提高土壤肥力。刚开始农民不肯接受,我们就把种子送到农民家里,甚至把种子撒在他们田里。”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冬种生产现场会上,记者获悉今年冬天,我省将推广种植110万亩绿肥。丁茂干听到这个消息后,甚感欣慰。
丁茂干可不是一位普通的“三农”工作者,他还是一位水稻栽培种植方面的专家。至今仍让丁茂干颇为自豪的技术是“水稻地膜打洞平铺育秧配套技术”。针对当时使用尼龙育秧成本高、利用率低,而地膜育秧又存在使用不方便、易烧苗的情况,丁茂干经过多年探索和实验,研究出了“水稻地膜打洞平铺育秧配套技术”。“这项技术说来很简单,就是‘半旱秧田、地膜打洞、花草隔离、以水调温’十六个字。”丁茂干介绍说,新技术使用后,不仅把育秧成本从原来的每亩500多元降低到75元左右,还大大提高了产出率,每亩秧田可提供80-100亩大田,是原来的2倍左右。除此之外,由丁茂干主持或参与的“暖地型水稻旱育苗稀植省力高效技术”、“水稻无盘旱育抛栽技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优质米品种的引进筛选与高产栽培技术”等项目还多次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
1997年1月,丁茂干从农业局副局长的位置上光荣退休,此时,他身上已有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众多荣誉称号,可对这些,丁茂干看得很轻:“这些都过去了,我掌握了一些技术,就应该更多地为农民服务。”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支持下,退休后的丁茂干仍奔波在田间地头。
2004年,兰巨乡梅垟村的早稻秧苗发生大面积恶苗病,得到消息的丁茂干第一时间赶到田头,制订相应对策,尽可能减少农民损失;2006年,龙泉市开展冬种生产“沃土工程”建设,丁茂干多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去年7月,他在下乡指导时不慎摔成了右膝粉碎性骨折,可在养伤期间,他还是没闲着,又和老科协的朋友一起起草了《龙泉市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建议》,对龙泉市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对此,老伴在深表理解的同时也颇有微辞:“在他心里,农民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农民一个电话,家里再忙他也会马上赶过去,连身体都不顾了。”
现在,72岁的丁茂干仍频繁地奔波于龙泉的田间地头,对龙泉的很多老农来说,生产上遇到什么问题,他们第一时间想起的专家名字,仍然是:丁茂干。
人物档案
丁茂干,男,高级农艺师。1956年台州农校作物栽培专业毕业。多年来他一直从事“三农”工作,在水稻栽培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先后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1项次、地市级科技成果奖15项次,曾评为省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