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龙
编发德清、绍兴的报道(分别刊本报上期和本期第一版),我这个老报人倍感欣慰,倍感振奋。
办报的人,总希望看报的人越多越好,总希望通过报纸给越来越多的读者捎去信息,捎去知识,捎去欢乐,捎去真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兄弟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更加渴求精神文化的富有。作为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报纸是农民兄弟学政策、学法律、学科技、学榜样的良师益友,越来越受到农民兄弟的欢迎和重视。本报不久前作了一次读者调查,喜欢阅读“农字号”报纸的读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5.3%,个人订阅本报的读者占被调查对象的61.9%,其中连续订阅10年以上的有21.7%,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目前“读报难”仍困扰着我省一些乡村,偏远欠发达地区则更为严重点。德清县、绍兴县通过“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建起遍布全县乡村的读报点、“县报村”,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经常地、及时地读到报纸,体现了党委、政府倾听民声、关注民生,重农惠农、热忱服务,创业创新、共享和谐的真情。
一提起订阅报纸,一些地方就会以“没有钱”为理由加以搪塞。实际上,办法总比困难多,转变理念天地宽。德清、绍兴等不少地方是通过“县乡补助一点、村集体筹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等办法解决的。这个办法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农民群众连报纸都看不到的村庄,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农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真正破解农村“读报难”。“少吸一包烟,多订一份报”,“少设一次宴,多订十份报”,减少不必要的应酬,节省必要的应酬,通过政府补助、企业捐助、乡镇筹集等多种途径,为农民兄弟多订几份报纸,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