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从11月6日开始,省农业厅组织有关媒体开展了长达5天的集中采访活动。本报记者随采访团走访了嵊州、义乌、慈溪、江山等地。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和现代农业发展所取得的喜人成就。从本期起,本报陆续刊发记者来自农村第一线的报道。
本报讯(见习记者 陆颖 徐速速)走进浙江华发茶叶有限公司包装车间,一字排开的中年女工整齐地坐在厂房内,在麻利地称装茶叶。“这干了10年了,每年能赚好几万元呢!”今年46岁的女工陈杏丽高兴地说,原先家里所有收入仅靠种田所得,出来打工后,收入增加了好几倍,“在茶厂干活,也不需要多少技术,只要勤奋点就行了。”
像陈杏丽那样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经济收入的农户,在嵊州数不胜数。近年来,嵊州市政府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园区,引来了茶叶、花木、长毛兔等11家特色农业企业,在整合优势农产品资源的同时,新增就业岗位2000多个。目前,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等农企老大都已入驻园区内。
在这些农企中,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就有七八十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有5家。至去年年底,园区内的茶叶企业年加工茶叶达4.85万吨,占全市的80.3%。2006年,全园区农产品自营出口额4264万美元,茶叶占该市农产品自营出口总额的87.9%。全市茶企还帮政府转移了1万名左右农民的就业压力。
为提高农民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在龙头企业的指导下,嵊州市众多农业专业合作社不仅强化了对农户的技术培训,而且更深层次地帮助农户学会贩销。现在,该市已有上千名茶农经纪人活跃在全国各地,及时收集市场供求信息,并迅速传递给农户和生产者,引导其生产。
嵊州市市长盛秋平指出,茶叶产业竞争愈趋激烈。政府组织龙头农业企业引导农户,不断提升茶叶品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推出各种优惠扶持政策,每年投入1500万元左右(包括退税)资金,鼓励发展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