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经验交流

庆元实施114计划 香菇香飘四方

  香菇是我县的传统产业,2005年,我县下发《关于实施香菇生产114计划的意见》,提出从生产实际出发,遵循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实施的思路,引导香菇生产走大户栽培、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通过两年的实施,现已在全县建成香菇核心示范基地17个,核心示范村45个,实现产值2亿多元,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典范,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县首先从县到乡分别成立实施香菇生产“114”计划领导和实施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开展工作。并做好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工作,形成全县部门乡镇齐心协力抓香菇产业提升的良好氛围。
  为配合计划实施,我县以科技增效为突破口,分批、分层次对列入香菇生产“114”计划的村、企业、菇农,由县食用菌技术部门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新品种新技术等培训。通过培训,使菇农都较好地掌握了两种以上新技术。同时,我们广泛开展“联基地、联大户”活动,组织技术人员联系核心示范基地和规模生产户。
  为把好食用菌原辅材料关,我县建立了市场监督员制度。在每个乡镇中聘用2-3名懂业务、负责任的同志作为原材料市场监督员,并对市场监督员进行培训和发证;对菇农则在生产管理上,做到“四个统一”,既原辅材料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栽培管理统一、加工、销售统一。
  为实现基地、企业、农户合作共赢,我县通过培植、引入香菇生产、收购、加工的龙头企业,与标准化基地结对,直接参与基地建设、生产组织和产品营销,让农户和企业通过基地这个平台实行产销直接联系,企业对食用菌的生产加工和产品数量质量提出具体要求,以订单的方式下达给基地,再由基地分专业分任务承包给各农户。从而有效整合人力物力,合理利用产业资源,走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分工专业化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通过深入实施香菇生产“114”计划,我县香菇生产逐步改变了“千家万户、房前屋后”的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06年全县栽培量8600万袋,比去年增加了1482万袋,生产农户却减少了297户。同时香菇布局趋于合理,良种覆盖率大幅度提高,高抗、高产品种“庆科20”、“中香68”、“9015”等栽培量较大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得到有效推广。
(甘庆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