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3版:农技推广

菇稻轮作新模式推介

  食用菌水稻轮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的新型栽培方式,主要有黑木耳、蘑菇、香菇与水稻轮作3种模式。
  模式一:单季稻(或双季稻)+蘑菇模式,蘑菇栽培又有单层栽培床、层半(当中增一层)栽培床和三层低棚栽培床等3种形式。
  模式二:单季稻(或双季稻)+代料黑木耳模式。
  模式三:单季稻+半地下式栽培香菇。
  早稻一般在5月上旬插秧,晚稻在10月下旬收割,蘑菇播种时间在每年10月底~11月中旬,收获时间在11月下旬~翌年5月。代料黑木耳栽培段在10月底~11月初排场,收获时间在11月中下旬~翌年4月底。香菇在10月份排场,5月份采收结束后,整个栽培场即可翻耕插秧,秋天收割水稻后,继续栽培香菇。
  1、茬口安排
  水稻大田栽培季节为5月上旬至10月底。早稻在5月上旬插秧,7月中旬收割;晚稻在7月底插秧,10月下旬收割。单季稻生产无特殊要求。黑木耳、蘑菇、香菇等中低温型食用菌利用11月至翌年5月初的非水稻生产季节安排生产。
  ①黑木耳水稻模式。黑木耳栽培又分秋栽和春栽,秋季栽培据海拔高低选择7月中旬至9月底制袋、接种,室内发菌培养,10月底-11月初(排场时温度在15℃至25℃)排场,11月上旬-4月中下旬出耳;春季栽培(仅适合高山地区)于11月份至12月份制袋、接种、培养,翌年3月份排场出耳,5月底6月初结束后种单季稻。
  ②蘑菇水稻模式。在晚稻收割前15-25天,即于10月份完成蘑菇培养料建堆,晚稻收割后进行整畦→菇棚搭建→铺料→播种,充分利用时间差而提早出菇,11月-4月为出菇管理期,5月至10月可安排双季稻或单季稻生产。
  ③香菇水稻轮作模式。8-9月份香菇制袋、接种,发菌培养至11月中旬排场,采用半地下式栽培,5月份香菇采收结束后,整个栽培场即可翻耕插秧,秋天收割水稻后,继续栽培香菇。
  2、技术要点
  ①黑木耳代料栽培的技术关键是刺孔养菌和露天排场。菌丝发透耳棒后要进行一次刺孔,脱袋出耳的,一般孔大2-3毫米,孔深5毫米。可用2-2.5寸园钉制成钉板打孔;每袋菌棒9-10行,100-110个孔为宜。孔打好后,要采用“△”或“井”字型堆放,以利散热及空气流通。同时创造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有利菌丝恢复及生理成熟。如果免脱袋刺孔出耳,则孔大4毫米,孔深5毫米,孔数130个左右为宜。刺孔养菌时间一般为7-10天。菌棒刺孔养菌有少量耳芽形成后,气温稳定在25℃以下时,进行露天排场,接受自然光照催耳。耳棒最好用竹签腾空离地,以利通风和防污染。
  ②蘑菇的技术关键是水分管理。蘑菇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培养料,培养料进料时适宜的含水量是60%~65%;其次是喷洒在覆土层和空间的水分,主要有结菇水、出菇水、转潮水等。水分管理采用秋冬菇从多到少、春菇从少到多的喷水原则。
  ③代料香菇的技术关键是半地下式栽培模式。其方法是在地面挖宽约1.2米,深20公分的“凹”式平底长畦。将菌棒竖立其内,进行半地下式栽培,上面以“弓”形竹片支撑,遮上薄膜防水保温、保湿。薄膜上面另加草帘遮荫调光。
  3、应注意问题
  ①黑木耳秋季栽培在7月中旬至9月底接种,气温高,要防止接种培养时杂菌感染,刺孔催耳时加强通风换气,提高成品率。
  ②蘑菇冬闲田栽培,蘑菇栽培的田块使用时间不能超过3年,以防病虫害孳生。而且,覆土用的土粒必须到未种菇或已轮作后的田块中取用。利用冬闲田栽培蘑菇是野外套种模式,其环境条件比常规的固定菇房优越,但应提防田鼠为害。
  ③半地下式栽培香菇采菇劳动强度较大,尤其雨天操作较辛苦,香菇易粘上泥巴。
  此外,平原双季水稻应选择早熟丰产的早晚稻品种,应比常规品种提早7-15天收割。(省农业厅农作局 陈 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