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心
永康市经济发达,长期以来,猪肉等畜产品消费需求旺盛。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用地空间受挤压和畜禽排泄物消纳能力受制约等限制因素不断增加,该市畜牧业量的扩张受到很大限制。为此,永康市立足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型、规模型、生态型、品牌型、自给型畜牧业,有力地加快了该市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
大力发展特色型畜牧业。永康灰鹅、金华“两头乌”猪是永康市优良地方畜禽品种,双双被列入《中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名录,在该市畜牧业生产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过去该市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永康市畜牧业一度出现萎缩局面,永康灰鹅和“两头乌”饲养几乎灭绝。
为拯救地方特色品种,永康市大胆对永康灰鹅和“两头乌”猪传统饲养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了“高歌”牌鹅肥肝和伟丰牌“两头乌”猪肉两大特色产业。前者主要在“新”字上做文章,积极扶持高歌公司从法国引进朗德鹅品种,开发生产被誉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的鹅肥肝新产品,实现从“养鹅吃肉”到“养鹅吃肝”的转变,产品附加值大大增加。目前,高歌公司鹅肥肝年生产能力达到100吨以上,产品销售占据了国内市场近半壁江山。后者主要在“精”字上做文章,积极扶持伟丰公司实施“精品战略”,通过组织无公害生产、大量饲喂青绿饲料、延长生长期等方式,深入挖掘“两头乌”猪肉的品质优势,开发生产精品猪肉,实现从“低质低价”到“优质优价”的转变,“两头乌”系列产品供不应求。
两家企业通过实施传统产业改造,迅速走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鹅生产和养猪生产,一大批农民实现了发家致富,也推动了永康市特色畜牧业迅速发展。
大力发展规模型畜牧业。为改变以往养殖规模小、场舍简陋、管理粗放、人畜混居等落后的饲养方式,永康市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模式,引导规模经营,逐步淘汰散户饲养。建立了环境条件、场舍建设、饲养品种、疫病防治、投入品管理、排泄物治理等标准模块,示范、引导规模场改善动物防疫条件,提高畜禽福利待遇,并通过技术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全市规模型畜牧业迅速发展壮大。
大力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为消除养殖企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永康市积极开展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通过实行猪粪尿干湿分离,对固体猪粪进行生物发酵,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通过建设沼气池,猪尿液进行沼气池生物净化,用于农田灌溉。到目前为止,该市列入省“811”环境治理工程的36家养殖企业,有17家已顺利完成了治理任务,全市生态型畜牧业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大力发展品牌型畜牧业。品牌畜牧业具有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依靠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效益,推动畜牧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变以往生产大量低附加值产品的简单数量扩张模式。为此,永康市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品牌,实行品牌创建专项奖励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扩大畜产品的知名度;保护永康灰鹅、两头乌猪等地方品种,深入挖掘传统品牌优势,将老字号品牌不断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培育青黄牌绿壳蛋、山坑牌有机蛋等新品牌和产品,扶持相关企业做强做大。到目前为止,永康市畜牧企业共获得县以上各类品牌称号13只,品牌建设开局良好。
大力发展自给型畜牧业。永康市是畜产品消费大市,但该市生猪、家禽等畜禽产品长期依赖从外地调入,自给率较低。为提高猪肉等畜产品战略储备,提高平抑市场供求波动能力,减少疫病传播风险,保障市民吃肉安全,永康市在综合考虑土地供应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闲散地发展畜牧养殖,适度扩大畜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自给型畜牧业。鼓励畜牧企业在本市建立产品直销点,优先保证本地市场供应。通过多方努力,近年来,永康市畜禽养殖数量稳中有升,供应本地的畜禽数量不断增加,畜产品自给率稳步提高。
(作者系永康市畜牧兽医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