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见习记者 陆 颖 实习生 俞 清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首轮土地承包陆续到期,我省各地开始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朱界村也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要求,在王老太等外来户的合同期满后,将外来户的土地收回,承包给了本村村民使用。继2002年水稻田被收回后,王老太家的青梅林也于2003年12月25日被收回。他们家只分到了每人0.6亩的口粮田,这还是村委会照顾的。
想要耕种更多的土地,摆在王老太面前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朱界村落户,把户籍迁过来;二是从当地村民手中转租。对于前者,王老太一家努力了许多年也没有实现;而转租土地,日益高涨的租金也让王老太一家有心无力。不得已,大儿子和两个女儿相继回到嵊州重新创业,而王老太和老伴由于舍不得房子和住了近20年的地方,依然留在江北。为照顾老人,小儿子一家也留了下来。王老太说:“我们已经在这里落地生根,一大把年纪要再回嵊州重新生活,谈何容易?”
对于王老太的困境,朱界村党支部书记洪国军表示无奈。他说,在朱界村,和王老太情况相似的外来户有3户。村里也很想给王老太等外来户解决户籍问题,但是落户的问题需要村民代表大会通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里的水田租金已经涨到了每年每亩500元以上,最高的800元,若是土地被征用,所得的补偿费也非常可观。村里的水田总数就那么些,要是多一个人来分,大家就会少一点,村民们很少会同意王老太一家在朱界村落户。洪国军表示,村里在落实户籍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正在积极鼓励村里的企业招聘当地工人,如王老太的儿子和媳妇能在当地企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可以维持一个家庭的开支。
看来,王琴香老太只能寄希望于后辈的身上了。
【新闻链接】 在江北区甚至整个宁波市,像王老太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关于这些人的安置和生活来源问题,江北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起来确实比较困难。他们已经想了些办法,尽量给这些人或他们子女提供就业机会;他们的孩子,在上学等方面也都享受到了和本地人一样的待遇。
省农业厅经管处同志表示,类似的反映他们也接到不少。希望各地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多做工作,多给他们些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