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厅调研组
近年来,义乌市走出了一条市场化、精品化、生态化的良性发展道路,高效生态农业取得长足进展。
一、财政支农资金足、渠道多,满足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资本需求
资本、技术密集型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义乌市1993年就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明确土地出让金的10%列入农业发展基金,每年筹资规模达4000万元以上。市财政每年安排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从最初的2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3500万元,重点用于培育农业企业和发展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设施农业。1996年起,各镇、街道也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使农业投入有了稳定来源。
二、民营科研机构发育好、机制活,激活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义乌市着力探索“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机制。在加强市、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全市已拥有28家农业民营科研机构,分别与国内6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有2个农业产品荣获国家新产品称号,有3个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有6个列入国家科技产业化项目,有12个农业科研项目荣获省、金华市科技进步奖。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
三、农业企业化行动力度大、抓得实,提升了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层次
农业企业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针对义乌农业发展实际,市政府于2004年开始推动实施农业企业化行动,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一是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二是推进经营主体“法人化”。三是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化”。四是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四、设施农业发展快、绩效优,成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工程
义乌市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效生态发展的样板工程来抓,采取政策扶持、技术推广、质量保障、风险防范等综合措施,推动设施农业装备的推广应用。一抓扶持政策。市政府出台的《义乌市发展现代农业扶持项目及补助办法》,把设施农业装备列入扶持范围,调动了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二抓技术推广。通过推广设施农业装备和技术,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才。三抓质量保障。严格把好设施农业装备的引进关。引进装备须经农业部门认可,对各大棚生产企业都建有档案,严防劣质产品流入。四抓风险防范。从2005年起,出台了农用钢架大棚保险政策,两年参保面积为167万平方米,总保险额1974万元,投保总额118万元,理赔43万元,有效化解了设施农业发展的风险。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农业的产业形态,已经成为义乌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可看可学的样板。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快、保障好,夯实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
义乌市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农业保障体系,强化农业队伍建设,夯实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基础。一是大力开展标准农田建设。近5年来,市、镇、村三级共投入4亿多元,建设标准农田20多万亩。二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5年完成全市60座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158公里河道的清淤整治,提高了排灌能力和防洪抗旱能力。三是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四是大力推行农业保险。目前农业保险覆盖面已扩大到种植业和农业设施,政府保费补助提高到60%,提高了农业抗灾防灾能力。五是大力培养高素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采用农函大、邀请专家讲座、组织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种养大户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商学院、职业技术学校,选拔优秀农村青年进校学习,培养农业企业家后备力量。采取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带着技术“下田”创业。(调研组成员:朱勇军周祥胜 骆健民 执笔:骆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