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畜牧兽医

要重视经济转型中的湖羊产业

  随着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分布于太湖流域的我省湖羊产业正受到严重冲击。2005年以来,湖羊数量快速下降,养羊农户大幅减少,稻-桑-羊-渔的传统生产结构被逐渐打破,湖羊产业逐步萎缩。据统计,今年第三季度,我省存栏湖羊仅76.64万头,同比减少0.56%。而据我省湖羊主产区嘉兴市今年6月底统计,全市湖羊存栏仅56.79万头,比去年同期减少16.67%;上半年出栏37.8万头,同比减少13.68%;与2004年96.6万头存栏规模相比,下降幅度达到41.2%。

湖羊产业萎缩的
三大原因
  一是产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湖羊散养户大幅度减少。杭嘉湖地区是我省农村经济收入最高的地区,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村二三产业的拓展,零星的养羊收入被农户忽略。同时,随着不配套畜禽栏舍的新型住宅增多,农户无处养羊。尽管产区出现了部分规模场户,但远远抵不上散养户减少的速度。
  二是湖羊的生产方式落后,产区饲料资源严重短缺。总体而言,目前我省的湖羊生产仍然靠农民割草饲养维持,一个劳力只能养几头羊。加上由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产区稻田和桑树面积大幅度减少,主要饲料资源减少,养羊饲料不得不转向野杂草或其它工业废料,如啤酒渣、豆腐渣等,使养羊饲料成本大幅增加。
  三是湖羊本身生产力较低,种质存在较大差异。一头湖羊每年只能繁殖2-3头羊,饲养时间长达6-7个月,体重只有40公斤左右,远低于猪、禽等其它畜禽的生产能力。加上湖羊是地方品种,除了群众自发选育外,大部分靠自留商品羊作为种用,品种差异较大,一部分羊的生产水平不高。

发展湖羊产业有
四大优势
  尽管目前湖羊产业暂时萎缩,但我们仍应看到湖羊产业具有的优势和特色。
  湖羊产品市场需求仍十分旺盛,产业链日臻完善。我省湖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转向肉用为主以后,羊肉消费市场发展势头一直很好。桐乡、余杭等地出现了集交易、屠宰、加工于一体的湖羊专业市场,每个市场年交易量达十几万头;商品羊价格逐年提高,目前产区活羊价格已达到每公斤17元左右,每头羊的利润在300元左右,“养羊冷、吃羊热”的局面非常明显。
  湖羊的多种优良特性符合现代养羊业的要求。湖羊性成熟早,一般7月龄就能配种繁殖;能四季发情;产羔多,平均每胎产羔2-3头,母性好、泌乳力强,可以哺育2-3头羔羊。湖羊早期生长快,3月龄体重就可达20多公斤。湖羊骨骼纤细,屠宰率和净肉率高,平均屠宰率在50%以上,净肉率38%左右,是生产肥羔肉的理想品种。湖羊适应性强,饲料食谱广,可以适应高温、高湿环境,在夏季30多℃的持续高温和80%以上的相对湿度下,湖羊仍然能正常生长、繁殖。湖羊适应舍饲,经过驯养也能放牧,特别适应于南方的湿热湖区和山区饲养。
  湖羊饲养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多年来,我省农业科研院校、推广部门一直没有停止对湖羊的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如湖羊生产性状的选育,从产肉性状、羔皮质量、繁殖能力等方面着手,进行了专门化品系选育。“一母带多羔”技术的研究推广,使湖羊的出栏率成倍提高;快速育肥技术使湖羊的出栏时间缩短到3-4个月。
  各级政府对湖羊生产的扶持力度加大。通过畜禽种苗工程建设,余杭、德清、桐乡、湖州等地出现了多个种羊场和商品羊场;主产区的5个县(市、区)得到了中央支持,培育了一大批规模羊场和科技示范户;通过畜牧生态小区、优高示范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等项目,建设了一批湖羊养殖小区。

稳定湖羊产业的
五点建议

  稳定湖羊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着眼于农民增收,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多做努力:
  一是大力推进规模经营,扩大湖羊生产区域。建议在湖羊主产区引导培植一部分有条件的养羊户发展成为规模户,使主产区仍能保持一定的优势;二是加快实施“湖羊南移”工程。2005年,我省在萧山区海涂围垦实施了首个“湖羊南移”工程试点项目,利用当地废弃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湖羊,取得明显的成效;去年以来,又在临安、浦江、义乌等地陆续扩大试点范围,都取得了理想成果。只有加大湖羊在我省南部地区的推广力度,扩大湖羊生产范围,才能稳定湖羊产业。
  二是着力推进生态养羊,大力开发饲料资源。推广农牧结合生产方式,把养羊业与果业、林业、蔬菜业等种植业结合起来,利用种植业产生的牧草、枝叶等副产品作为饲料资源,羊粪便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实现资源循环,提高养殖效益。
  三是科学利用湖羊品种,提高综合养羊水平。现在湖羊以肉用为主,在育种方向上要重点突出生长速度、适宰体重、繁殖率、饲料利用率等性状。要通过赛羊会等途径发现优秀个体,扩大优秀种羊的利用率。要通过开展杂交利用试验,使湖羊更适合生产肥羔。
  四是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深化湖羊产业。要提高我省湖羊的产业化程度,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产区的规模养羊场(户)、种羊场、专业市场和有关服务机构组织起来,有序地组织生产,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统一对外销售种羊、羊肉等产品,打响湖羊品牌。同时,通过组织开展赛羊会、种羊鉴定等活动,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普及,培养湖羊生产的专业人才。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在现有湖羊养殖小区建设、种苗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湖羊规模养殖和南移试点的支持力度。 (戴旭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