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中国扶贫政策亟需调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07:在发展中消除贫困》,提出中国扶贫政策亟需进行调整。
  报告认为中国原有以维持生存为基本出发点的农村贫困线,已不足以反映农村居民在发展自身能力方面,主要是健康和教育方面的基本需要,应研究并建立包括医疗和教育基本需要在内的有别于“生存贫困线”的“发展贫困线”。
  报告认为,中国过去针对农村部分区域的开发式扶贫(生产性开发和基础设施开发)取得了明显效果。今后开发式扶贫政策应更多从生产性开发转向人力资本开发,通过教育、就业培训、健康保障等措施,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这是消除贫困更有效的手段。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应在反贫困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汪三贵教授认为,“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救助政策长期缺失,是至今仍未很好解决的问题。”此外,医疗、教育、税改等很多惠农政策,主要不是针对贫困人口,而是采取了选择贫困县、贫困村的区域瞄准办法。贫困人口未能从扶贫开发中同等受益,扶贫开发带来的好处更多地被贫困地区内部的中等甚至高收入家庭享用。部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如信贷扶贫到户贷款的回收率很低。
  关于扶贫工作的开展,报告认为,中国当前的扶贫工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协调下的多部门协作机制,这种方式在资源动员上比较有效,部门间在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上协作不足。今后,应改善扶贫工作中的政府治理,可考虑把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扶贫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使用。
(摘自《财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