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战“疫”特刊·健康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这份“心理处方”送给你

  眼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民的高度关注。很多人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关注疫情的各种消息。但过分的关注,会对少部分人带来不良的情绪影响,譬如过度的焦虑、恐慌、失眠等。如何应对这一系列心理危机,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专家袁宁开出了这份“心理处方”。
注重权威信息适时适度关注
  要相信政府公布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学会辨别未经核实的虚假消息,不要以讹传讹。不要时时刻刻关注疫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给自己设置一个合适的关注频率,其他隔离时间,适度放松,比如看看电视、听听轻音乐、与家人一起做些放松的小游戏和室内运动,或者利用难得的休闲时间静下心读一些有利于放松心情的读物。总之,根据个人情况做一切能让你感觉好起来的活动。
正确看待躯体不适
  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即便出现发热的症状,也不代表一定是肺炎,某些生理性的原因以及咽喉炎、扁桃体发炎等都可引起发热的症状;即便是肺炎,也不一定是病毒性肺炎,细菌感染以及支原体感染(尤其儿童)引起的肺炎也很常见;即便是病毒性肺炎,也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甲流乙流及普通的流感都属于病毒感染。
  所以,即便出现发热等躯体不适,先不要恐慌,仔细回顾自己是否有疫区接触史,去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更多的时候,可能是自己在吓自己。
正确对待心理不适
  焦虑和恐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正常反应,适当的焦虑能够提高个体的重视度和行动力,有助于个体度过危机。所以,当我们出现某些失眠、早醒、对疫情的担心、食欲差、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接受,明白这是大多数个体面对危机时非常正常的反应,而不是自己太脆弱或自己生病了,这些情绪通过适当放松、倾诉和随着疫情逐渐控制后会自行减轻或缓解。
  当然,如果这些情绪负荷超出了自我的应对能力,影响了日常生活,甚至出现了急性焦虑发作(医学上又叫惊恐障碍)的症状,则需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易征洋 刘丹 徐珊
小 贴 士
急性焦虑发作主要症状
  惊恐发作:突然感受到一种突如其来的紧张、害怕、恐惧感,此时患者伴有濒死感、失控感、大难临头感,患者肌肉紧张、坐立不安、全身发抖或全身无力;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出汗、胸闷、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头痛头昏、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部分可有人格解体感;
  起病急、终止迅速:通常持续20—3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但可反复发作;
  预期焦虑:在发作后仍心有余悸,担心再发和担心发作的后果;
  回避行为:60%的人会对再次发作有持续性的焦虑和关注,出现与发作相关的行为改变,如回避能诱发发作的场所和情景。
  如果出现以上相关的症状,请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