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承载着中国人特别的情怀。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浙江人民就地取材、精心制作,再粗陋的食材,也能变化出令人垂涎的美味。
虽然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平时什么都能吃到,但在过年的时候吃,味道就是不一样。春节里的每一道菜、每一种小吃,都散发着幸福的味道。一口咬下去,熟悉而怀念的味道中,是对家的眷恋,是妈妈的手艺,是儿时的记忆。
难忘“浙味”。本期,小编为你搜罗了一些浙江各地的年俗美食,如果过年期间你有机会去当地走走,千万别错过。
宁波水磨汤圆——
白如羊脂,皮薄而滑
汤圆是宁波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汤圆之于宁波人,相当于饺子之于北方人,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聚坐一起吃汤圆的传统习俗,相传象征着团圆美好。
据史书记载,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都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先沉后浮,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宁波汤圆因其用水磨方法把糯米磨成浆制作,故又被叫做“水磨汤团”。宁波汤圆的糯米原料很讲究,须用天然活水,在避光通风的阴凉处泡制7天以上,精细研磨成粉做成皮,再以醇香黑芝麻、上等猪板油、纯净的绵白糖为馅,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
创办于1889年的“浙江老字号”王升大汤圆,皮薄馅多,汤清色艳。一口咬下去,黑得发亮的芝麻馅儿就流了出来,香气扑鼻。过年了,有机会不妨去尝尝这家传承了百年却依旧保存着老底子记忆和味道的老字号汤圆。
舟山红膏呛蟹——
膏红肉肥,诱惑无比
俗话说,螃蟹上席百味淡。对于爱吃海鲜的舟山人来说,螃蟹几乎是秋冬季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对于红膏呛蟹,更是爱不释手。
每到年底,舟山人酒桌上最靓丽的一道菜,要数红膏呛蟹。在舟山,许多家庭做会做呛蟹,到市场买上几只伸腿举螯的活蟹,以饱和的盐水呛上一番,也可以在盐水里放些生姜与花椒、辣椒再加入些白酒,时间控制在一二天之内。料放哪些,放多放少,呛多少时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
舟山人吃呛蟹方法有三类。一是用醋蘸食,二是用黄酒浸之而食,这都是简便而普通吃法。倘若招待客人,便需动脑筋将呛蟹装扮一番了,除了刀技,摆法也有讲究,大多是将蟹肉与腿脚摆在底下,红膏显露在盘的上面,再浇上以黄酒为主的调味品,撒上白糖姜末葱花。如此,客人面对膏红肉肥的呛蟹,在伸出筷子之前,大概已被引诱得直咽口水了。
台州食饼筒——
卷起美味,裹紧幸福
食饼筒是台州人餐桌上“上座率”极高的一道特色吃食。在三门、临海、天台等地,都有春节吃食饼筒的习惯。一张薄薄的饼皮,卷起来的不仅是美味,还有幸福的味道。
食饼筒是一道有故事的美食。相传明朝中期,浙东南沿海百姓为了支援戚继光抗击倭寇,百姓用家中最好的原料制作成佳肴,犒劳将士,但不便携带,就用薄饼包裹,由此形成食饼筒。另一说法与济公和尚有关。相传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见每餐剩下很多菜肴,甚为可惜,就把这些菜肴裹在面皮里供下一餐食用,受到僧众欢迎。此后每逢佳节,尤其在清明节、七月半、大年夜的时候,更是不可缺少。
食饼筒做法也十分独特。以面粉糊烙制成一张张薄薄的饼皮,再根据各自的喜好,包裹炒米面、绿豆芽、豆腐干条、蛋丝、炒黄鳝、虾仁、猪肝、土豆丝、韭菜、茭白、红烧肉等各种菜肴。既可以冷食,也可以贴煎后食用。既可当点心,又能当正餐主食。
如今,台州各地不少酒店都会做这道小吃,同时也成为很多家庭过年必备的一种食品,通常在正月初一那天当作正式的一顿来吃。在一年的第一天,把卷满各类蔬菜、肉类的食饼筒咬进嘴里,也是把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期待紧紧地抓在了手里。
温州鱼丸——
鲜而不腥,弹性十足
温州人足迹遍布五湖四海,但无论到哪,都忘不了家乡的美味鱼丸。温州鱼丸早在汉朝就有制作记载,到民国,温州鱼丸已很出名,因其独特的味道,成了温州小吃的代表作,也是温州第一个入选“中华名小吃”的美味。
温州鱼丸多以当地鮸鱼为主料,挑去鱼刺后切成细丝,用酒、盐和味精浸渍,加入番薯淀粉,拌入姜丝葱末混合均匀,用手揉捏直至鱼肉弹性十足。下锅时,将鱼肉用手指挤成条状跌进事先调制好的沸水中,烫到透明上浮便是熟了。食用时,以锅中的原汤配上米醋、葱花和胡椒粉。
在温州鹿城区人民路新中国影都楼下的巷子里,有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小店——阿红鱼丸。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名小吃……小店虽小,却大名鼎鼎、获奖无数。小店坚持手工制作,凭借独特的金钩造型,清爽的汤头以及富有嚼劲的口感,温暖了无数温州人的胃。春节期间,有机会去温州走访的食客,不妨去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