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通知:元月25日前后将出现为期一周的雨雪冰冻天气!情况可能比2008年更为严重……”最近,不少小伙伴的朋友圈、微信群里出现了这样的天气信息。没错,雨雪冰冻谣言又双叒来了。在此,小编教大家几招辨别天气假消息的绝招,争取把谣言消灭在自家手机里!
据不完全统计,以上的天气信息谣言,已出现在江西、浙江、贵州、湖南等多地朋友圈。春节临近,大家出门访友活动增多,对天气信息格外关注,这条信息抓住了大家这个心理,大概从2018年开始,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疯传一阵。
其实早在1月7日,国家气候中心就发布了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天气趋势预报:2020年春运期间(1月10日至2月18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但冷暖波动较大;华北至江南等地降水偏多,南方发生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小。
如何一眼就能揪出天气谣言?请拿好辟谣攻略。
第一招:留意预报部门、时间、区域三项关键信息,揪出“三无产品”。
天气预报发布有三个基本要素一定要说清,发布单位、发布时间和影响区域。谣言天气预报,不写哪个气象台发布的,没有发布时间,影响区域更是放之全国而皆可,这让每天做局部地区预报的预报员们情何以堪。
第二招:关注预报时效,短期预报最准确。目前公众接触到的天气预报主要是短期预报,也就是未来3天到7天的天气情况,这段时间的预报数值是预报数据+人工修正,准确率会相对高一些。8到15天甚至更长时间的中长期预报,距离时间越长,数值的误差积累就越大,所以只能参考。像谣言预报里信誓旦旦地告诉你下个月准确降水量级,预报员想说:我们做不到呀。
第三招:关注权威发布渠道,不做预报小白。关注中国天气网微博、微信公众号,每天获取权威信息。此外,中央气象台、各地方气象台微博微信以及各大权威媒体都是我们可以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正确途径。
天气预报除了给我们日常出行穿衣做参考,还对农牧业生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预报的权威不容挑战,谣言一定要见一条灭一次。 摘自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