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18年开展种植业“五园”创建工作以来,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各有高招,工作举措实,成果亮点多。本期择要对部分地区的创建做法和经验予以介绍,供交流参考。
温州:项目为核巧设计 资源整合促创建
两年来,温州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高效生态和绿色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进生态茶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道地药园和特色菌园建设,农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全市建成省级种植业“五园”示范基地36个,其中生态茶园12个,精品果园9个,放心菜园8个,道地药园6个和特色菌园1个。
抓顶层设计,促进项目资源整合。该市将种植业“五园”创建工作纳入“温州擂台·六比竞赛”重要内容,融入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强镇等产业平台,列入乡村振兴示范带和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的重要产业项目,引导政策、资源、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向“五园”倾斜。如浙江聚优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省级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基地;苍南绿剑茶业有限公司是苍南桥墩五凤茶文化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基地;文成县二源绿色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省级放心菜园示范基地是市级农业强镇的重要项目。
抓主体培育,夯实农业产业基础。
市针对种植业生产效益差,农户生产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有效整合为农服务资源,抓主体培育,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引进一批工商业主,发展一批家庭农场,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实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积极引导、强化扶持,将种植业“五园”创建主体优先纳入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或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计划,将其法定代表人优先纳入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帮助其建立组织机构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合理的农业经营模式。同时,将乡村振兴创业培训基地创建活动落在种植业“五园”中,进一步提升创建主体的创业创新热情。乐清、瑞安等地还出台了扶持种植业“五园”创建主体的以奖代补政策。
抓质量安全,全面提升产品品质。
该市通过省级“五园”创建,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安全管控体系,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投入品使用标准化、分拣包装标准化。利用“物联网+农产品深度溯源+农产品推广”模式,打通生产和消费通道,推进农业生产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化和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可视化,让消费者直接感观优质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并参与日常监管,实现标牌标识率100%、可追溯率100%、监测合格率100%,达到优质优价、阳光消费,确保市民吃得更安全、更放心、更满意。
抓技术引领,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该市结合种植业“五园”创建标准,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参观交流等形式,做好技术服务与指导,确保完成示范创建预期目标。两年来,共开展技术培训22场,指导园区农户应用水旱轮作新型农作模式和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尤其是苍南县的省级放心菜园基地率先应用了新型弥粉技术,在今年春季连续阴雨寡照的天气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番茄丰产丰收和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临海:分类分档有序推 财政助力建精品
自开展种植业“五园”创建以来,临海市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绿色生态为原则,通过强化政策扶持、革新生产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进“五园”省级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果园3个、省级生态茶园2个。
加深思想认识,落实创建主体。
根据《浙江省种植业“五园创建”实施方案》,该市积极强化创建工作,成立了临海市“五园”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市特产总站落实专人负责省级精品果园的创建,按照“一人一园”的工作负责制,对每个创建省级精品果园的企业落实1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创建相关工作。
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该市通过农民信箱、农业农村局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将《浙江省种植业“五园创建”实施方案》下发至各镇街及重点企业,确保创建信息全覆盖。对创建成为省级精品果园示范基地的生产技术进行系统宣传,通过树样板、树典型,以点带面,提高全市水果产业发展水平。
加强分类归档,确保创建有序。对全市拥有较大果园的公司、合作社及大户进行调查、归类。将全市果园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优先级企业,拥有较大规模,果园内基础设施设备完善,果品种植技术及产后处理技术先进,业内知名度高;第二类为竞争级企业,拥有较大规模,果园内基础设施设备基本完善,果品种植技术先进,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可改进提升的空间;第三类为改造级企业,拥有一定的规模,果园基础设施设备相对较差,业内影响力较弱,但企业投资能力较强。通过分类筛选,结合业主申报意愿,确定全市省级精品果园示范基地创建顺序。
加强政策引导,助力创建推进。对因创建省级精品果园示范基地改造较多、投入较大的企业和合作社,财政支持,规定创建主体相关投入达50万元以上的,按投资总额的20%进行补助。同时,加强“五园”创建政策倾斜支持力度,明确对通过省级精品果园示范基地验收的公司、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可优先申报省科技示范基地、省市科教团队项目以及市级各类农业项目。
加强技术支撑,保障创建成功。该市严格按照“五园”创建工作方案,认真甄选技术创新能力强、应用设施设备先进的企业创建“五园”,如临海市涌泉柑桔专业合作社的柑橘隔年结果、橘园铺膜提糖、智能选果等技术均为省内该行业一流水准。
金华:政企协作强服务 精准实施重实效
两年来,金华结合当地种植业发展实际,积极组织各种植业经营主体开展“五园”示范基地创建。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了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促进了精品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提质增效,推进了当地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共创建“五园”省级示范基地43个。
强化领导,协同推进。该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把“五园”培育与创建作为当地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致力打造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华样板”。市农业农村局为整体推进创建工作,明确了由总农艺师分管,农牧渔与农机管理处牵头,市农技站、市蔬菜办、市特产站负责具体执行,增强了协调力量。市、县各业务站所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合理谋划,建立起良好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当地“五园”的规划、协调、督查、验收等工作。
政企协作,精准实施。对照省种植业“五园”创建标准,该市结合多种形式开展指导帮扶,各县农业农村局通过科技特派员和“三服务”活动,对创建主体展开分类指导。根据基地特色指定2—3名科技特派员或服务小分队,每月至少开展两次上门指导,及时帮助创建主体解决问题。在重要的采收季节开展创建督导,分管局领导带队进一步比对标准开展查漏补缺,根据创建实施方案中的时间节点,制定倒排时间表,督促按时完成创建任务。充分发挥本地产业优势,以点带面、精准发力,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
技术引领,融合创建。该市“五园”创建主体积极将项目建设与“五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助推创建活动。如义乌市森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阳光天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将“五园”创建与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和义乌市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相结合;浙江道人峰茶业有限公司在“五园”创建中成为了省茶叶团队项目基地,通过项目引领、产学研结合、省市县联动,强化新技术、新装备和种植模式等技术集成,突破绿色药肥、生态防治等技术瓶颈。
加强宣传,同步示范。根据申报创建的产业类别,该市各县农业农村局同步开展示范创建与示范带动。各县(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专题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帮助创建企业学习知识,提升创 建理念,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同时,广泛开展专题宣传引导,着力提高“五园”工作的知名度、关注度和社会参与度,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通过总结一批经验做法,培育一批先进典型,树立一批示范样板,提升当地种植业发展能力。
余杭:依托城区市场 主打放心菜园
两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积极落实推进种植业“五园”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申报创建放心菜园、生态茶园、精品果园、道地药园9家,其中放心菜园4家、生态茶园3家、精品果园1家、道地药园1 家,初步形成了以省级放心菜园示范基地为重点的“五园”创建新格局,在现代效益农业发展中取得了较好成效。
广泛动员,择优申报。两年来,该区积极做好“五园”创建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农民信箱、微信工作群、政务平台等渠道,及时向区内蔬菜、茶叶、瓜果、中药材生产基地下发申报信息,广泛动员。考虑到“五园”创建基地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在推荐和组织申报过程中,优先考虑基础条件、品牌与销售运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均处于区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的主体申报创建基地,所推荐的4家蔬菜基地中,有3家均为G20杭州峰会蔬菜产品主供应商,推荐的3家茶叶基地也均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在径山茶生产领域处于龙头地位。
认真落实,积极推进。申报成功后,该区对照“五园”创建的各项具体目标,积极指导生产基地进一步做好对标建设。对基地基础设施、生产技术、生产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运作策划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改造,争取将已通过认定的“五园”示范基地打造成为省内种植业基地的排头兵。在基地设施建设上,结合杭州市级“菜篮子”基地建设项目,对蔬菜基地进行改造升级,两年来,仅市级“菜篮子”基地建设项目就累计投资近1000万元;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运用上,结合余杭区农业三新技术应用、农机补助、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等项目,投入财政资金超过200万元,引进瓜果蔬菜新品种30多个,新农机20多台套,杭州满山红蔬果专业合作社引进应用的叶菜移栽机、智能化水肥一体化控制设备达到了全省领先水平;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余杭首创的非规模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杭州良诸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杭州湾里塘莲藕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率先应用,杭州良诸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的全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成为杭州市样板;在农产品品牌运作与营销上,余杭“五园”示范基地纷纷与各大商超企业、电商企业合作,杭州湾里塘莲藕专业合作社已成为联华、大润发、三江、物美等众多知名商超的水生蔬菜主供应商,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成为杭州最大的叶菜保供基地,是承担主城区叶菜供给的主力军,并与联华、叮咚买菜等著名商超企业和新兴电商平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丽水:坚持绿色为底色 一产业一联络员
两年来,丽水市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导向,以绿色增产增效增收为目标,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扎实推进种植业“五园”创建。两年来,共创建省级“五园”示范基地50个,其中放心菜园8个,生态茶园17个,精品果园10个,道地药园8个,特色菌园7个。
统一思想,提高站位。丽水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绿色一直是丽水不变的底色,2018年《浙江省种植业“五园创建”实施方案》一经发布,丽水市种植业技术推广部门和种植业主体就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创建工作,迅速把“五园”创建作为主导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五园”创建领导小组,按照“一产业一联络员”工作负责制,制订方案,明确创建任务。同时,明确工作目标、创建任务、具体措施、创建主体与工作进度。
先行先试,夯实基础。丽水市政府出台配套政策体系,全市每年整合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资金3000-4000万元,培育创建的1350个生态精品示范农产品及示范基地已初步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清洁高效、产品优质放心、园区整洁美观的种植业主导产业发展格局,为“五园”省级示范基地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吉:建设规范化茶园 打造领航级品牌
安吉白茶是中国绿茶的后起之秀,是安吉农业的特色主导产业。两年来,安吉以“五园”创建为契机,围绕安吉白茶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实施规范化茶园管理、品质化生产加工、一体化品牌推广和多元化市场营销,加快推进安吉白茶产业健康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绿茶领航品牌。
强化基础建设,实施规范化生态茶园管理。一是加大政策扶持。结合安吉白茶产业发展实际出台了《安吉县“美丽农业产业园”创建规范和扶持政策》,开展茶园生态化改造,通过申报、创建、考核验收,对符合标准要求的产业园,每个给予奖励20万元;二是完善标准制定。2018年,安吉制定并颁布实施了《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安吉白茶加工自动化成套设备》和《绿色食品安吉白茶生产操作规程》;三是创建生态茶园。推广实施《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并制定了《安吉白茶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全力推进全县域范围的绿色原料基地,全县已累计建成“三品”认证和GAP认证茶园近十万亩,建成万亩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1个,省级标准园6个,市县级标准园10余个,为全面推广生态标准园建设管理树立了样板;四是加大技术培训推广。两年来,共印发《安吉白茶标准化生态茶园规范管理》操作模式图一万余份,在重点乡镇举办“安吉白茶标准化生态茶园规范管理”“安吉白茶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等培训班20余场,参培人数超2000人次,提高了从业者的素质,安吉白茶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率达95%以上。
加强科技创新,实现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提升。一是加大园区建设,积极融入休闲体验、文化元素,建设休闲农业景区,实现了“茶园向景区”的转变;二是创新加工方式,提高产品效益。结合安吉白茶的特点,创新茶园耕作机械和栽培技术等,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研制符合安吉白茶生产特点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开展“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建设,提高品质和生产效率,进一步强化安吉白茶的市场定位,实现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变;三是强化与大院企合作,研发新产品。与中茶所、杭茶院和浙江大学等院所紧密合作,开发了白叶发酵饮料、白茶含片、茶食品、白茶日化用品、白茶功能性产品等一批新产品,完成了白茶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茶园废弃物的跨界大循环。
创新品牌推广,助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坚持“母子商标”管理打响品牌。以“安吉白茶”公用品牌树产业品牌形象,企业子商标保障产品品质和可溯源性,实现产业主体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严厉查处“安吉白茶”证明商标专用权侵权违法行为,依法强化原产地保护;二是举办节会活动宣传品牌。每年春茶上市前在上海、北京等地召开安吉白茶新闻发布会,全方位介绍安吉白茶产业,积极组织茶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和浙江绿茶博览会等重大茶事活动;三是挖掘文化元素做深品牌。通过编著《安吉白茶志》,创作《安吉白茶之歌》《安吉白茶赋舞》,拍摄《安吉白茶宣传片》等措施挖掘茶文化;四是多元化的市场营销。以“中国白茶城”为龙头,溪龙白茶街等中小型市场为补充的产地市场为主导,开设全国连锁专卖店,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现有安吉白茶天猫旗舰店32家,线上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
本版稿件由省农技推广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