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2019年度种植业“五园”创建省级示范基地名单。截至目前,我省已创建“五园”省级示范基地370个,总面积14.9万亩。
自2018年全省开展种植业“五园”创建以来,各地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和推进创建工作,培育了一批生态茶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特色菌园和道地药园,推动“五园”向绿色化、数字化、品牌化、融合化、规模化方向迈进,基地示范辐射效应不断显现,正在成为引领我省种植业发展的方向标和样板地。
以绿色化描绘“五园”背景色
乐清市万乐水果专业合作社有550亩省级精品果园示范基地,主要种植无核瓯柑、红心蜜柚、“红美人”和甜橘柚等水果。“我们合作社去年被评为省级“五园”示范基地,这得益于我们基地大力推广绿色化生产技术。”合作社负责人王同宙告诉记者,基地的果园基本都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抗病性,降低果园发病率,减少农药使用。同时,果园还采用三疏一改、生草栽培、完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全园水果都达到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优质果率80%以上,精品果率35%以上,很受市场欢迎。
绿色化是我省“五园”创建中的一大亮点。如安吉县在全域范围内推进白茶精品绿色原料基地建设和茶园限肥减药工程,茶园全部实施“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修剪、统一采摘”,并建立“安吉白茶农资专卖”制度,实行投入品买卖实名制,对全县17万亩规模茶园实施茶园证管理,实现白茶全域绿色生产。
近年来,我省种植业生产坚持以绿色为导向,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为抓手,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我省将在“五园”创建中进一步推进实施化肥定额制和农药实名制,完善化肥农药购买使用记录制度,实行化肥农药最高定额使用。大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精准测报精准喷药和统防统治等一批成熟技术,推广有机肥、生物农药等替代品,减少化学肥料、农药的投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构建投入品使用管理规范体系。加强农业病虫害精准防治,有效防范田间污染,将“五园”培育成绿色技术综合运用的集聚区、农业绿色生产的示范区。
以数字化打造“五园”新引擎
走进省级道地药园示范基地浙江泛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内,幽暗的通道内侧是明亮的金蝉花虫草规模化培植车间。车间里的一排排货架上,整齐放着金蝉花虫草培植器皿。车间内的温度、亮度、湿度调节都是依靠智能调控的,不需要人工操作。目前,公司正在筹建一个新的虫草培育中心,投产后年可培育金蝉花等虫草2000吨,农业产值可达15亿元,该项目已被列为我省“智能制造”重点项目。
数字化农业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正成为“五园”创建的新引擎。如乐清在“五园”创建中,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依托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统一监管平台,把农业小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进行实时获取传输并利用,实现科学施肥、灌溉。目前,全市已建成铁皮石斛、茶叶等物联网基地2900亩,877家规模主体录入省农业主体信息库。
下一步,我省在“五园”创建中,将加大力度推进数字化技术和设施装备应用,努力实现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率先实现生产方式智能化、管理方式精细化、经营方式科学化。将大力开展“五园”数字化设施化改造,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与种植业深度融合,推广应用土壤检测、环境监控、病虫害监测装备,推广水肥一体化、控温控湿、病虫害智能检测等设施,全方位推进“机器换人”,实现设施化集约化栽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将按照农业数字化转型要求,开发数字化平台和特色化应用系统,构建涵盖生长、肥培、植保、气象、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库,加强数据积累和分析,建立科学的数据分析模型,为生产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把“五园”建设成为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示范基地。
以品牌化增加“五园”附加值
上月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发布了1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单和1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指数评价榜单。其中,雁荡山铁皮石斛成为我省唯一上榜的中药材品牌。
作为铁皮石斛的主产区,乐清在“五园”创建过程中,突出区域品牌宣传,扩大铁皮石斛影响力,已拥有“国家铁皮石斛生物产业基地”“中国铁皮石斛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等多张国家级“金名片”,能仁村、北垟村、平园村获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同时,当地积极打造“互联网+”品牌发展网络,建成温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展示体验中心(东部)展区乐清馆,实现农产品“线上下单、线下配送”,并在全国率先建立首个石斛交易交收中心,实现铁皮石斛业务的电商网络化运营。去年1月至7月,石斛电子交易交收中心线上总成交量690余万手,成交额累计53多亿元。
品牌意味着竞争力,意味着高附加值。打造“五园”生产的农产品品牌,是调动创建主体积极性,推动创建工作持续发展的关键。下一步,我省在“五园”创建中,将坚持品牌化、特色化优先,增强品牌意识,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大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力度,加强品牌宣传营销,大力提升品牌价值,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提高主体品牌运营和辐射带动能力,把“五园”建设成为品牌农业示范基地。
以融合化提升“五园”竞争力
走进省级道地药园示范基地浙江聚优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满石斛的林木郁郁葱葱,这里的石斛已经“种”出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游步道整洁干净,林中整齐排列的段木树干上附生着一圈圈的石斛,林间还种植着梨树、枣树、银杏树等树木,满眼皆是醉人的风景。
据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公司的石斛“近野生种植区”内,有5种近野生培育方式,石斛不仅品质好,而且造景观赏性强,每年5月下旬石斛开花时景色更美,是温州的热门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
目前,温州许多“五园”都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建成农旅示范基地,当地6个道地药园中就有5个是温州市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同时,当地还推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如浙江星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不仅生产传统药材温栀子,还开发栀子籽油、栀子茶、栀子纯露、栀子面膜等产品;乐清铁皮石斛在GMP加工与精深加工上进展显著,已开发出铁皮石斛药品、保健品、日用品等品种70多个。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下一步,我省在“五园”创建中将大力促进生产与加工流通融合,围绕生产建设产品加工流通设施,推进产品分档分级销售,推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更好地提升产品附加值。将大力促进生产与休闲旅游融合,不断加强“五园”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五园”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等设施改造,大力开发观赏、采摘、教育文化等功能,让“五园”既卖产品也卖风景,成为农业休闲旅游的示范点。
以规模化扩大“五园”辐射面
安吉龙王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是我省首批“五园”创建省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也是安吉白茶的代表性企业之一。目前,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已经发展了50余户订单农户,辐射面积达3000余亩。通过这种订单模式,有效帮扶带动周边茶农一起开展生态茶园建设,指导散户进行标准化生产,解决了以往散户生产中农资、生产技术运用不规范问题,并帮助散户代加工及销售茶叶。同时,通过茶叶采摘、加工及销售,公司还为周边村庄农户提供了1300多个就业岗位。
在我省两年多的“五园”创建中,各地立足园区,却不局限园区,“五园”的规模化效应正在不断显现:瑞安市通明温郁金专业合作社就与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订单,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发展园区周边村民一起标准化生产道地药材温郁金;苍南县直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自己生产优质番茄,还为周边农户提供集中育苗社会化服务……
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有助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专业化服务,也有助于获得各种要素的投入和保障。
下一步,我省将有序推进规模化“五园”创建,一方面引导已经创建成功的“五园”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同类产品生产主体,采用统一标准模式生产,联合开展“五园”创建,加强“五园”模式的周边辐射,使周边的主体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生产,从而扩大“五园”模式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