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杨中校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19年,湖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调研组,围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就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队伍建设课题进行调研。调研组采用实地考察和访谈的形式,与当地政府、村“两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农村产业带头人进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对如何培养乡村人才、如何发挥乡村人才作用等的意见建议,并提出对策措施。
湖州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湖州市加大乡村人才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青年人才返乡下乡就业创业,推进教育、卫生、法律等专业人才下乡服务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农村领军型、高端型、技能型、“双创”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创立了全国首家农民学院,创新“1+1+N”农推联盟模式,成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市,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一)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健全。
湖州市一直坚持引进和培育“双管”齐下,吸引和培养各类乡村人才,致力于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目前,全市有105名省级高校院所专家、195名本地专家,联结服务主体1403家。依托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市已累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83554人。
(二)人才培育模式不断创新。
湖州市借鉴职业技术教学培养高技能大学生的方式,瞄准农民发展需求,紧扣产学结合,大力实施“学历+技能+创业”“三教统筹”培养模式,建立“一主多元”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集“专业硕士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在职研修和短期培训”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梯度。目前,全市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964名、农民大学生7000余人、农推硕士93名。
(三)人才带动效益不断显现。经过多年培育,全市农村涌现出一批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加工、营销以及科技服务、村集体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人才队伍。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周边农民发挥着显著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目前,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64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57家、家庭农场2896个;实施千名“第一书记”驻村计划,从市、区县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全市959个村“第一书记”全覆盖;连续6年推选“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带头人”86名,安吉余村党支部原书记鲍新民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作为全国唯一村书记代表入选中组部《榜样3》人物。
  (四)人才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要求,鼓励涉农高校院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特色小镇等合力创建技术集成团队、产业集聚平台、创业孵化空间,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创业联盟”的创业创新共同体,形成组织网络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精准化的农业众创体系,为乡村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创业空间。目前,全市已建立省级农业教育实训基地5个、省农民田间学校26个、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88个。创建市级以上众创平台-星创天地36个,涌现出“吴兴区玲珑湾星创天地”等国家级星创天地8个、“康源创业驿站”等省级星创天地16个。创建农业科技研发平台360余个,并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湖州市“三农”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和新变化,农村现有人才在结构分布、市场匹配、创新能力、创新贡献力、制度设置等方面与现实发展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乡村人才发展激励机制和流动配置机制还不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未能有效衔接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任务还十分紧迫。
(一)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一是工作合力还不够强;二是创新人才的技术、成果等要素还不能顺畅地进入分配领域,严重制约农业科技人员、专兼职农民培训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挂职服务的积极性;三是乡村工匠能手尚未被有效挖掘,缺乏规范管理。(二)乡村人才队伍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相适应。一是乡村劳动力逐年减少。目前,全市乡村劳动力总数116.71万人,其中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比82.04%。二是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乡村专业技术服务人才先天不足,特别像农业、教育、卫生等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专业服务人才力量配备不足,乡村科技服务类从业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33%。(三)乡村人才结构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不相适应。美丽经济发展、农旅文融合、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兴起等对乡村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现有人才队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四)乡村治理人才队伍与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批乡村精英流向城市就业生活,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谋生,导致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短缺、社会治理主体弱化。而随着农村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乡村治理人才队伍迫切需要提质强体。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资源整合,形成系统化乡村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健全完善乡村人才工作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推进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积极整合金融、财政、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精准有效对接各类乡村人才需求,制定实施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扶持乡村人才创业兴业。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抓总、区县主体的责任制度,每年制定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考核指标,纳入全市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切实凝聚工作合力,形成左右协同、上下配合、统一合作的乡村人才振兴推进机制。
  (二)围绕乡村需求,培育全方位乡村人才队伍。以产业方向、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从业类型为依据进行分类管理,推行用工单位出“订单”、培训机构提“菜单”、政府部门帮“埋单”的订单式定向培训,从而精准定位目标培育乡村人才。瞄准产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工匠技能人才重点,分别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规划。加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人才队伍培育,围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产业、文化传承、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开设乡村旅游讲解员、民宿管家、农村职业经理人、农村建筑工匠、乡村厨师、传统工艺者等特色人才培训项目,开展乡村工匠能手技能大赛,探索建立培训考核和资格认定相结合制度,逐步规范各类乡村实用人才队伍。
  (三)加大开放力度,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大力推广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等方式,构建积极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深化与高等院校在乡村振兴上的战略合作,依托“南太湖精英计划”,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大力引导各类“高精尖缺”人才通过兼职挂职、入股合作等形式“上山下乡”提供智力服务。完善“名誉村主任”“乡贤参事会”等社会载体,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和社工人才等回馈故里、服务乡村。开展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培育一批乡村“领头雁”。加大大学生招引力度,通过定向培养、专场招聘、职业指导、实训实习、基层锻炼等形式推动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四)健全体制机制,激发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通过盘活机制,为人才解除束缚、赋权加能,综合实施人才分类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分配、定向培养等激励制度,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推动城乡企事业单位人才相互交流、挂职锻炼,促进城乡人才融合发展。创新“以赛代评”“以项目代评”“学分银行”等方式,推动形成乡村人才职业素养水平同技能等级、职称资格相挂钩机制。乡村人才服务乡村期限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按照相关规定可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依据。建立有利于涉农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健全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制度。(五)强化政策扶持,优化人才成长空间。加快集聚各类资源要素,集中力量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兴农通道,谋划实施一批最能补齐发展短板、最能激发潜在优势的人才扶持政策,为乡村人才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比如,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给予项目资助、创业用地、融资贷款等政策扶持;对服务乡村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项目资助、津贴补助等;对返乡下乡创新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就业创业补贴;对乡村治理人才给予职级晋升、荣誉表彰等;对传承发展技艺的工匠技能人才给予技能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生活保障。同时,要深化人才“放管服”改革,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作者系湖州市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