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陆中华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尽管眼下天气寒冷,但浙江金禾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毛肖红每天都要到衢州市衢江区大洲镇坑头畈村的食用菌基地,查看灵芝的制棒发菌状况。
去年5月底,有着多年食用菌销售经历的毛肖红流转了175亩土地种植大棚灵芝。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培育,到10月一举获得成功。50公斤的灵芝菌棒可收干灵芝2.5公斤左右,一亩地种3万公斤菌棒,每年可收干灵芝1500公斤,干灵芝目前市场售价每公斤100元左右,亩产值可达15万元,除去地租、人工、钢架大棚等生产成本,每亩纯收入能达到7万元左右。
今年,毛肖红计划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向周边乡镇扩展,用3年时间建成千亩大棚灵芝原料种植与加工基地,使当地的灵芝种植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这是我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食用菌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营养保健为理念,以绿色安全、高质高效为目标,稳面、提质、长链、增效,着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培育产业集聚区、着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据统计,2019年,在食用菌生产规模连续多年下降的情况下,总产值达60亿元,比上年增长6%。
突出市场导向,优化品种结构
食用菌是我省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受南菇北移、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食用菌产业发展遭遇瓶颈,生产规模逐年下降。为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加快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根据我省资源、市场和产业特点优势,我省提出了“稳定提升常规菌、引进开发珍稀菌、适度发展药用菌”发展思路,突出市场导向,优化品种结构,一方面适当调减传统常规的四大主导品种香菇、蘑菇、金针菇和黑木耳种植比例,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秀珍菇、海鲜菇、茶树菇、羊肚菌、猪肚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种,同时适度发展灵芝、灰树花、猴头菇、桑黄等药用菌。
通过数年的调整和提升,我省传统常规食用菌品种占比从93%下降到71.9%,降低两成,基本形成了以香菇、黑木耳、蘑菇、金针菇、秀珍菇等为主,海鲜菇、茶树菇、杏鲍菇等特色新兴品种和灵芝、灰树花、猴头菇等药用菌为补充的品种多样化格局,既满足市场需求,又提高了食用菌整体效益。
从2015年开始,我省组建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团队,以项目为抓手,突出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转化,实现食用菌产业省工节本、提质增效,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2015—2017年,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团队通过项目实施,共开发创新新技术2项,集成提升实用技术2项,示范推广食用菌新品种6个,示范了“四优四降”节本增效新技术4项(优化菌种降用种成本、优化配方降基质成本、优化技术降菌棒制作成本,优化措施降用工成本)、生态循环利用技术3项。在17个县示范应用2161.32万袋(平方尺),总计新增效益1228.7万元。
突出生态高效,实现千斤粮万元钱
“通过‘稻耳轮作’的模式,一年增加了10余万元的收入!”日前,龙泉市八都镇四村村民吴宗平说,去年他利用“冬闲田”培育黑木耳,一共栽培了10亩,效益非常可观。
“稻-耳轮作”模式培植黑木耳,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让“冬闲田”变身“冬宝田”,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效益。该模式从每年9月中下旬收完稻谷后,就在田里布下菌棒,一直可以采摘到第二年清明节。
由于占地少、见效快,我省首创的“稻-耳轮作”种植模式受到龙泉等地农民欢迎,发展势头迅猛。去年,龙泉市的黑木耳种植数由最初的500多万棒猛增至1.8亿棒。“利用时节差,高效培育稻耳,一亩地的产值近3万元,去除成本,每亩地的净收益还有1万余元,完全达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龙泉市食药用菌产业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有1.6万亩冬闲田因“耳稻轮作”被有效利用。
龙泉市农业农村局食药用菌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稻耳轮作”模式,当地还开展了以竹渣替代木屑的黑木耳基质替代试验,尝试节约木材资源、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开展了黑木耳液体菌种研发及出耳试验,研制成功后,借助污染少、省劳力、出耳齐等优势,将有利于开展工厂化生产,实现食用菌产业新突破。
食用菌是农业废弃物的有效转化器。近年来,我省抓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契机,以绿色生态循环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桑枝条、木材加工下脚料等农林副产品资源,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并做好菌糠的多级利用,研发了农业废弃物栽培食用菌、菌糠二次利用种菇、菌渣栽培芦笋以及菌糠生物发酵后作动物饲料等生态循环利用技术体系,集成菌-稻轮作、桑园套种、林下食用菌、食用菌-光伏等多种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提高了食用菌的综合生产效益。据测算,我省生产蘑菇、大球盖菇等年转化利用约50万亩的稻草,转化利用桑枝等农业废弃物约50万吨,二次利用菌渣栽培芦笋1万余亩,亩综合经济收益超万元。
突出集约化生产,加快产业融合
以“特色菌园”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食用菌优势产业集聚区,是我省推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又一举措。一方面,我省通过培育新型主体提高产业集聚度,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连接小菇农提高产业集聚度,促进了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省探索出了“1+N”(即菌棒工厂化生产+分户出菇管理)的新型社会化服务模式,有效应对了千家万户传统菌棒生产工艺效率低、能耗高、质量控制难等问题,既为广大菇农提供了优质菌棒,又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食用菌产业的有机衔接,提高了产业集聚度。目前,应用此模式生产菌棒2.5亿棒以上,应用规模约占全省的20%,实现节能37.7%、降本50.8%、增产9.8%,增收1亿元的良好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有204家食用菌主体年度生产经营额100万元以上,84家500万元以上,43家1000万元以上,17家3000万元以上,这些新型主体的产值约占全省的38.2%,并涌现出了以灵芝孢子粉为主要产品的上市公司寿仙谷药业。
目前,全省食用菌产业初步形成浙中、浙西、浙西南食用菌产业集聚区和浙北、浙东食用菌产业带,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丽水、金华、衢州、嘉兴等地,17个食用菌主产县总产量、总产值占全省的95%以上,其中种植年产值亿元以上主产县有15个。创建省级食用菌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57个,栽培量2.7亿棒,占全省栽培量的23%。
近年来,我省还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农工融合。根据食药用菌营养保健特点,加大食药用菌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应用与菌类功能食品、药品研发,开发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促进食用菌从餐桌向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领域拓展,相继开发出了休闲食品、菇酱和灵芝孢子粉、灰树花胶囊等精深加工产品,极大地提高了食用菌的附加值。如我省开发的菇酱年销售额有数千万元,寿仙谷的灵芝孢子粉年销售额达3.5亿元。
二是农旅融合。利用食用菌可看可食特点,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探索集科普教学、休闲观光、饮食文化于一体的新型食用菌文创旅游模式,取得较好效果。如丽水市莲都区百兴菇业以“菇文化”为主题的“蘑幻森林”农旅结合模式生意红火,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以上。
三是农数融合。一方面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工厂化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全省发展智能化的工厂化食用菌基地约50个,产量约3万吨,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拌料、制棒、接种、出料等诸多环节实现了“机器换人”,实现了温、湿、气自动控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量和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如桐乡联翔食用菌公司的工厂化蘑菇生产基地通过全套引进荷兰先进的互联网远程智能控制技术,集成自动进料、播种、出料等技术,每平方米蘑菇单产达到28公斤,比常规生产翻一番,产品质量也明显优于常规,市场供不应求。浙江康诚菌业公司通过开发应用集液体菌种、自动接种、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金针菇每瓶产量提高到550克,增20%,质量也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探索利用“互联网+”,积极开展电商营销。如磐安豪爽爽生态农业公司利用互联网销售食用菌及菌棒,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