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忠“陈老师,我定于12月25日结婚,敬请您来喝喜酒。”
近日,浙工大退休教师陈银标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请柬。说它特殊,是因为邀请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陈老师的学生,但陈老师对她的牵挂又胜似学生。她是平阳县顺溪镇吴垟社区村民徐丽萍。这份特殊请柬的背后,是一段延续了15年的科技扶贫佳话。
用小番薯点燃脱贫致富梦想
2005年,陈银标以省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当时的吴垟乡。“吴垟位于平阳、苍南、泰顺、文成四县交界处,最高点海拔1231米,离平阳县城有80余公里,我们当地人把它称为‘平阳西藏’。”徐丽萍回忆说,由于大山阻隔、信息闭塞,吴垟的发展一直比较慢,陈老师刚来吴垟时,当地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还不到2000元。“陈老师到吴垟的第一年,就背着干粮翻山越岭搞调查。”顺溪镇岭后村村委会主任钱招清说,根据实地考察,分析吴垟的地理和资源状况后,陈银标开出了治疗贫困的第一个“药方”:发展优质土鸡养殖和番薯种植。他多方联系,争取到6台适应高山耕作的农业机械,引进了10多个番薯新品种,还带回了1万多只缙云仙都土鸡鸡苗。
但这些有别于当地传统的新品种,能否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村民们心里没底。那段日子,陈银标挨家挨户做工作,宣传富民政策与现代科技知识。针对贫困户,他还拿出自己的积蓄给他们当成本,并先后3次在乡政府组织技术培训。村民们逐渐想通了道理,打开了眼界。两年时间,吴垟乡建立了优质新品种番薯试验示范基地,仙都土鸡更是备受青睐。
村民徐萃莲是第一批开展土鸡规模化养殖的农户。她回忆,下派第一年,陈银标就有240多天与村民同吃住、同劳动,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新品种番薯,引进新技术发展禽类养殖。在这些新品种带动下,短短3年,吴垟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就翻了一番多。小小的番薯和土鸡,成功地搅动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点燃了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梦想。
用新理念引领特色产业发展
随着种养规模的逐渐扩大,在效益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风险。钱招清回忆,有一年,一场台风几乎毁灭了吴垟人的致富梦想,看着烂在地里的西瓜等农产品,村民们心里有点慌了。“要想稳定增产增收,必须延长产业链条,增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陈银标边思考边行动,先后引进了“无公害特色甘薯基地建设和甘薯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特色年糕传统加工工艺提升及产业化开发”等多个科技项目,并组织成立了吴垟山仙境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吴垟山”商标,推动当地产业从松散走向抱团发展。“相比具体的技术、品种,陈老师带给我们的最大变化是理念上的。”钱招清说,陈老师有很多微信群,他在朋友圈帮助卖农产品,不仅卖得快,而且价格也卖得好。“我们当地市场价每斤1—1.5元的高山西瓜,陈老师可以卖到2.5元,水果玉米卖到15元一斤。我们这里市场上其他南瓜无人问津,可“吴垟山”新品种南瓜却供不应求。”
现在,“吴垟山”已成为平阳响当当的农产品品牌。县委改革办副主任林希明说,为了“吴垟山”这个品牌,陈银标可谓是操碎了心。他多次带领村民拉着土鸡到杭州,利用自己在大学工作的优势和关系去推销,他甚至将高山农产品摆到县政府广场“叫卖”,用实际行动教会山里人如何对产品进行包装营销。
截至目前,吴垟累计养殖土鸡17万余羽,产值630多万元;引进推广甘薯、高山蔬菜、高山西瓜等新品种80多个,种植面积1800余亩,产值500万元以上。
用科学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有一件事林希明记忆非常深刻。有一年,陈银标让种植户掐掉西瓜藤上的一些花,被村民们认为是“疯子”,并“告状”到时任吴垟乡科技副乡长的他那里。对此,陈银标毫不生气,仍然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在生产实践中一点一点传播农业新技术、新理念。
对于乡村发展,陈银标比吴垟村村民想得更长远。他认为,吴垟贫困的根源不在于资源,而在于缺文化,缺有文化的农民。为此,15年来,他坚持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并重,一方面大力推进高山生态种养业发展,把当地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另一方面,特别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民子女教育,先后邀请数十位各方面的专家教授到吴垟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实地指导。他自己也慷慨解囊,多次为当地贫寒农家子弟献爱心,还牵线落实了5名大学生和3个特困家庭4个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费用。上文提到的徐丽萍就是他资助过的孩子之一。徐丽萍说,陈老师是真的把山里娃当作自己的孩子,一直鼓励大家用知识改变命运,给了她们无穷的学习动力。
科技特派员两年一任,但陈银标一直割舍不了对吴垟的那份热爱,任期一延再延。2014年退休之后,他还接受学校返聘,继续自己的扶贫工作,坚持每年为山上的留守老人分发种子、种苗,并积极为他们的产品联系买家,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尽管现在的吴垟已整体搬迁下山实现脱贫,但陈老师这些年来为吴垟发展所做的点点滴滴,我们永远铭记在心。”钱招清说。
对此,陈银标却很谦虚:“山区条件有限,我能做的也很有限,希望给他们留下一些科技的火种,点燃他们用科技的力量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