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浙江林业

一批批薪火相传 一个个感人至深

浙江省公益林建设“十个微故事”

  •   1
    大山的儿子
      这个故事讲述杭州市临安区龙岗镇龙井村的汤林祥。从砍伐森林的“穷村长”,到依托公益林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董事长,带着情怀,用20多年时间带动和引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振兴乡村。
      1996年,24岁的汤林祥当选村委会主任时,龙井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只能靠砍树烧炭换点钱。1999年,龙井村成为我省公益林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设试点,2004年,该村山林正式被划为公益林。从此,龙井村把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如今,龙井村有生态公益林11567亩,年公益林补偿资金36.9万多元。有了政府补贴,村民生活得到保障,汤林祥开始带领村民发展旅游业,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2
    不负初心
      这个故事讲述文成大雾山林场护林员刘建设(系化名,本篇下同)。现年65岁的刘建设是一名退伍军人,他退伍返乡驻守在大雾山林场参加造林护林工作,一干就是35年。由于他在护林过程中,秉公办事、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乡亲。
      即便如此,刘建设觉得儿子刘成应该继承自己的护林事业,不让他去上大学,但儿子不愿意,负气离开,刘建设为找他而受伤。多年后,儿子刘成回家,知道父亲受伤的事,内心充满愧意,决心留下继承父亲的护林事业。
      当地一张姓村民,平时爱贪小便宜,妻子病故后独身带着儿女生活,一次因偷伐树木经刘建设举报被抓。后来在刘建设的帮助下,这位村民也主动参加到护林工作中。
    3
    天泉山上守林人
      这个故事讲述德清县义务守林人、现年86岁的郑百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带着老伴上山做起守林人,这一守,就是30多年。
      天泉山海拔715米,位于莫干山西北面、德清县最高峰五指山旁。
      早晨8点,郑百年带上开路柴刀,开始新一天的巡山。一天下来,要走近10公里山路。2018年起,公益林护林员与森林防火巡查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员整合成为“森林资源管护员”,实行“三员合一”。老郑把护林员职责移交给了年轻人,但仍坚持每天上山义务巡查。
      目前,德清县像老郑这样的守林人有44名,他们分散在该县29.4万亩公益林中。因为有他们的守护,德清的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了。该县西部山区依托公益林成功打造了“洋家乐”高端森林旅游品牌,全县森林旅游总收入达到81亿元。
    4
    “Y形隔火棍”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兰溪市灵洞乡林业站站长王卸芳。他在日复一日的巡山护林、防火扑火工作实践中,发明了森林火灾隔离工具“Y型隔火棍”,一棍多用,简单实用。
      王卸芳,1989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之后一直扎根农村基层从事林技工作。在2012年的一次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因工具使用不顺手,王卸芳就想着能不能做一种得心应手的器具。根据多年的灭火经验,再结合附近村民所使用的工具,终于研制成功了“Y形隔火棍”。该隔火棍拥有刀、叉、钩、锄、铲、耙、拐杖等多种工具的功能,在林火预防和扑救过程中,能高效完成隔离带建设,是扑灭小火和护林及巡山开路的有效工具。
      灵洞乡有山林面积6.46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4.6万亩,是兰溪市生态公益林占比最大的乡。王卸芳和同伴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着这片山林。
    5
    业余森林扑火队
      这个故事讲述玉环市芦浦镇一支森林扑火队。他们默默无闻、吃苦耐劳、不计报酬,参与公益林巡护、扑火,让芦浦镇森林十几年间无大灾发生,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位于玉环市前列。
      这支森林扑火队成立于2002年,成员都是芦浦镇大塘村的普通村民,包括村干部、企业家、个体户等,平日都有各自工作。他们拥有专业扑火设备,参加过专业培训。虽是业余的,可扑起火来一点不含糊。他们的事迹传遍芦浦及周边乡镇,至今参与过的森林扑火行动不计其数。
      扑火队队长颜才定说:“我们队里很多人是党员,有义务、有责任站在困难的最前头。山林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有义务保护它。”他们先后被授予“浙江省森林示范队伍”“玉环市森林消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6
    他在法与理中寻找平衡点
      这个故事讲述一位合理处理公益林补偿金纠纷的林业干部。随着公益林补偿标准的不断提高,因村民户口变动、公益林落界不清等原因,有关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分配矛盾时有发生。如何既依法依规,又照顾到群众的合理诉求,江山市林业局的曾春兴找到了一条法与理相融的新路子,让老百姓满意,基层组织支持,公益林管护到位。
      曾春兴说,公益林补偿对象是“公益林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这类纠纷的发生除客观原因外,一些村民小组把这个补偿款当作是村集体资产来处置也是一个方面。本质上讲,公益林补偿款不是集体资产。解决这类纠纷应尽量得到一个和谐的结果。
      峡口镇合新村村支书说:“曾春兴既能坚持原则,又能根据基层实际,作出灵活性的安排,基层需要这样的党员干部。”
    7
    开化钱江源头“守护神”
      这个故事讲述开化县钱江源头莲花塘林区护林员方文斌。他坚守林区15年,以林区为家,默默守护在钱塘江边的深山老林中,不论刮风下雨,坚持每天巡山护林,坚决和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作斗争,积极引导周边村民和游客自觉加入保护公益林和森林公园的行列之中。
      在巡山过程中,如果看到游客破坏植被,他会及时制止;看到游步道两边有垃圾,他就用工具及时清理;看见路边凉亭的椅子和栏杆脏了,他就用随身携带的毛巾擦拭……15年来,方文斌守护着两万亩林区和25公里防火带,巡山5000多次,行程两万多公里,获得“全国绿化奖章”,被授予“衢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8
    数字公益林建设的龙泉经验
      这个故事讲述龙泉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信息化数字公益林建设。公益林的权属、分布、范围、界线、资金均在“一张图”上精准呈现,林农全程参与,过程阳光操作,数据图表齐全,结果林农认可。他们的工作受到上级林业部门及纪检部门的充分肯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发展绿色经济“双赢”,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龙泉素有“浙南林海”之称,土地总面积45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398万亩,有省级以上公益林173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3.5%。2004年至2018年,该市共争取各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资金5.08亿元。据测算,2018年龙泉市森林生态总效益122亿元。
    9
    三代人的接力
      这个故事讲述以李锦华为代表的缙云县护林人员。虽然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枯燥单调、精神生活寂寞,但强烈的责任心和对森林的浓浓真情,让他们默默坚守下来,以林为家,用青春和生命筑牢缙云绿色生态屏障,谱写了美丽的人生乐章。
      坚守,10421次的巡山记录渲染了森林的底色;徒步,5万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铸就了信念的丰碑;守卫,15557亩的绿色生态屏障护佑了47万缙云子民。1978年,李锦华跟随父亲种下了第一棵树,从此,他的一生和树木结下了不解之缘。
      树木的年轮,粗壮了枝干,繁盛了花荫;人生的年轮,斑白了鬓发,佝偻了腰身。如今,李锦华的儿子也子承父业,扎根深山。茫茫林海,有李锦华一家三代人不变的初心和守望。
    10
    一本存折映射的惠农效应
      这个故事讲述遂昌县云峰街道同心村林农华启松。作为我省公益林经营面积最大的农户,其公益林补偿款从2010年的3万余元,递增至2018年的10万余元,补偿资金累计达到55.9万元。连信用社工作人员都一脸羡慕地对他说:“你真是享绿水青山的福了,一年的生态红利都超过普通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了。”
      早在2009年全县公益林扩面时,华启松家的2391亩山林划入省级生态公益林,2015年又有500亩山林划为公益林,华启松成了我省经营公益林面积最大的林农。与此同时,他的专户存折上每年都会定期收到一笔补偿金。华启松说:“以前砍树加上外出打工,全家一年收入都不到5万元,现在待在家里好好管护这一片山林,一年的‘生态红利’就有10万多元,这绿水青山真的是金山银山。”
    本版稿件由省林业局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