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云今年已90岁高龄,这个做了一辈子农民的老人,却被当地村民唤作“数学家”。原来,40年来,黄锦云一直和两套数学公式“较劲”。“这两套公式,是我经过反复论证的,符合科学化的标准。”耄耋之年,黄锦云仍然有个愿望:希望自己推导出来的两套公式,能被外界认可和采用。
40年的执着,这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人和怎样的故事呢?
高中毕业的他,曾是村里学历最高的人
黄锦云是遂昌人,早年间为了躲避战乱,跟随父母来到龙游县庙下乡定居。
1949年,黄锦云高中毕业,成了村里学历最高的人。“我最拿手的就是数学,一直是班上第一名。”对于70多年前的事,老人历历在目。黄锦云说,他有两次上大学的机会,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去成。“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没有上过大学的黄锦云,和乡亲们一起务农,当过村里的会计。村里安排黄锦云负责种水稻。
在黄锦云负责水稻育种之前,一亩地要插多少秧苗,都是靠“老庄稼”的经验来估计,但这种方法不科学,每年都会有误差:要么秧苗多出来造成浪费,要么秧苗不够重新补育耗时费力耽误收成。
黄锦云接手这项工作以后,并不忙着咨询老农,而是拿了皮尺,一尺一尺地精确测量稻田的长宽并计算出面积。然后,根据秧苗的间距,测算一共需要多少株秧苗。即便是形状不规则的稻田,黄锦云也能准确地测算出需要多少株秧苗。
对于这个结果,村里的庄稼把式觉得不可思议,他们纷纷跑来问黄锦云:“你是怎么做到的?”黄锦云骄傲地说:“我用数学方法算出来的。”
因为黄锦云测算得很准,大家开始叫他“数学家”了。黄锦云说,那些年,他为公社省了好多秧苗,为此公社多次给他“戴大红花”。
为节省木材,他蛰居山村演算出两套公式
龙游县庙下乡山峦叠嶂,木材资源丰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竹木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的万元户大都是竹木制品手艺人。
和种地一样,竹木手艺人用料靠经验“毛估估”,时有误差。尝到测量水稻秧苗为公家减少损失的甜头后,黄锦云决定研究木材体积测算的方法。“我想让村民减少一点损失,那么多的木材浪费了太可惜。”
1980年,黄锦云开始着手研究他的木材体积公式。
白天,黄锦云跟着竹木制品师傅现场测量,晚上回到书房里研究图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黄锦云的5个儿女都成家立业,5个孙辈也都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陪伴他的只有他的老伴。“没有老伴的陪伴,我也没办法坚持下来。”
村里没人知道黄锦云在研究数学公式,甚至儿孙都不知道黄锦云每天躲书房里在研究什么。黄锦云也没有求助他人和参考资料,一心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黄锦云心里一直有个信念:公式要被国家认可采用。
1990年,黄锦云又开始研究扇形面积公式。他认为,很多扇形面积公式同样可以帮助木制品师傅节省材料。
2017年,黄锦云终于演算出木材体积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这两套公式。
时至今日,黄锦云依旧在论证这两套公式的合理性。黄锦云说,40年来,他一直有个梦,想让演算出的公式被教科书采用。
数学老师:老人推导方式具备科学性,但已经过时了
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被采用,从2017年到现在,黄锦云向各级教育、林业部门以及媒体寄出的信件已有数百封。
前段日子,龙游第二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劳宏民、吴海英一起来到老人的住处,想看看老人的公式是否科学,是否有实用价值。
两位高中数学高级教师用一个小时仔细翻看了老人的演算稿和公式后,得出一致结论:老人演算的过程以及结论都具备科学性,但过时了,现在教科书上有更新更合理的公式,可以简单地演算出不规则形状的面积体积,老人演算的公式推广已经不具备可行性。
劳宏民进一步解释说:“老人的推导思维和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一样,用无限接近圆的多边形方式去推理面积和体积,具备科学性,但不具备时代的先进性。”
“老人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他的科研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我要把老人的故事讲给班上的学生听。”吴海英也说。
得知结果后,老人却笑了,他说,自己这些年的付出还是值得的,他“此生无憾”了。
盛伟 金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