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要闻

以知识为法宝,不再做命运的奴隶

黄岩八旬老教师用爱心照亮学子成才之路

  •   在台州市黄岩区茅畲乡,有一个民间兴学协会。协会成立20多年来,资助了近千名当地贫困学子,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
      这个协会1998年由退休教师张士声发起。如今,已82岁高龄的张士声初心不改,依旧活跃在协会工作的一线,为帮助更多的年轻学子奔走。这个“草根助学”故事,也在当地成为美谈。
    深山里的兴学协会
    “我读初中时,3个兄弟姐妹一起读书,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一次,学校的牟老师塞给我10元钱,让我去温州考中专。这10元钱是牟老师半个月的工资,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近70年过去了,张士声还清晰记得他的老师帮助他求学的情景。
      那次考试虽然失败了,但张士声收获了更重要的东西。在牟老师影响下,高中毕业后的张士声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回到家乡茅畲中学任教。
      当时的茅畲乡经济落后,村民家庭条件普遍困难,经常有学生辍学。
      “对于许多山区里的孩子来说,读书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张士声说,有一个班级,初一入学时有70人,等到了初三毕业时,只剩下了三四十人。
      一名牟姓贫困生的遭遇,让张士声至今仍难以忘怀。这名学生成绩优异,却因为母亲生病,不得不辍学。虽然学校发动师生捐款,但这点钱只够他上学,不能解决他们家里的困难。这也让张士声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
      1994年,张士声决定发起成立民间兴学协会,号召更多人参与到助学事业中。他将自己的想法跟好友牟宣政、王克鲁、虞敏行说起,4人一拍即合。
      他们1994年8月起草的《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倡议书这样写道:“文化和科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学和实践,故教能治愚、学能长智。每个人若获得这样两个法宝,便不做命运的奴隶,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们的倡议,得到了茅畲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当地许多有识之士参与。等到1998年茅畲民间兴学协会正式成立时,会员已经发展到了54人。会员们每人出资500元,共筹资2万多元,作为今后资助和奖励学生的资金。
      茅畲民间兴学协会的首笔奖金发给了乡里4名考上中专、大专和本科的学生,每人奖励300元。此后,协会每年都会给乡里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根据成绩发放不同额度。对于贫困学生,则通过现金资助、结对资助和无息贷款等3种形式进行资助。这一做就是20多年。
    不间断的爱心接力
      在协会资助过的众多学生中,茅畲乡大岙里村的小陈,最让张士声牵挂。小陈的父母常年在外种瓜,家庭十分贫困。
      张士声记得,他们第一次来到小陈家时,只见一家三口住在一幢两层砖瓦房里,房子没有装修,偌大的屋子只有一张床。见到陌生人进来,瘦瘦小小的小陈低着头,不敢看人。见此情形,协会立即买了单人床、床垫、被褥等日用品送过去,让读初中的小陈,终于睡上了单独的床铺。
      此后,小陈就成了张士声的特别关注对象。2015年,小陈考上了大学,在协会牵线下,得到了路桥爱心人士李女士的一对一资助,直到今年她大学毕业找到工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据统计,茅畲民间兴学协会成立以来,共筹集资金150万元,发放奖助学金50万元,资助了近千名学生。
      20多年来,协会会员也发展到了225人,包括20多名非茅畲籍会员。这里面,既有退休教师、机关干部,也有企业主、大学生,更多的是当地普通村民,具有明显的“草根”属性。
      在张士声的影响下,他的很多学生、亲友也纷纷加入兴学协会。最让张士声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许多接受过协会资助的学生,在毕业后纷纷加入兴学协会,接过了爱心传递的接力棒。
      在黄岩区经信局工作的徐曼艳,曾是首批接受协会奖励的学生,于2008年加入了兴学协会;2011年考入大连理工大学的罗霄,拿到协会奖励金后,当场拿出2000元作为会费加入兴学协会……据统计,目前,受过协会资助或奖励后又加入协会的年轻人有20多人。
    不减退的助学热情
      这段时间,张士声一直在忙着汇总、核实今年考上大学的茅畲籍学生以及困难学生名单。明年春节期间,协会将对这些学生发放奖学助学金,这已成为协会20多年来的惯例。
      近几年,张士声明显感觉到,申请资助的大学生越来越少。截至11月底,今年他们仅收到一名大学生的资助申请。
      “现在村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政府保障越来越完善,协会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转到了奖学上,助学的需求已经很少了。”张士声说,协会已经开始尝试将奖学的范围扩大到其他乡镇,甚至扩大到全区。“他真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协会上,每天谈的都是兴学协会的事情。”茅畲民间兴学协会秘书长虞敏行对他的这位老搭档很是钦佩。“就在前两天,他又找到我,叫我起草一份新的倡议书,以吸引更多企业界人士参与,把协会影响力做得更大。”
      在协会的日常工作之余,张士声又捡起了老本行,继续发挥余热。暑假期间,他免费给留守的初中生补习化学课;平时,他还是茅畲逸夫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给学生上思想品德课,深受学生喜爱。如今,走在乡里,“张老师”的叫声此起彼伏,这也是张士声最喜欢听到的称呼。
      20多年来,张士声一直保存着两本笔记本,上面分别记录了协会奖励、帮助和慰问过的学生名单,以及协会会员的名字。这两本记录了一个个爱心故事的笔记本,如今还在不断更新着。
      茅畲民间兴学协会,已经成为了张士声的第二个事业。“有生之年,我不会让协会工作停下来。”他说。 陈久忍 文/摄 黄微/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