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地脆嫩、味道鲜香的榨菜,是很多人百吃不厌的佐餐食品。榨菜是“百变美食”,不但可以独当一面,也能心甘情愿做好配角,和茭白等食材翻炒片刻,便成就一盘爽口的家常菜。
说起榨菜,我省数余姚名气最大。余姚榨菜种植面积12万多亩,年产鲜头50万吨左右,全国市场占有率40%。余姚榨菜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个农业品牌,更是余姚的一张名片。
半个多世纪来,余姚榨菜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如今,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昂的用工成本,更加挑剔的消费者口味,余姚榨菜如何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技术升级智能生产线替代“人海战术”
浙江备得福食品有限公司是余姚榨菜加工的领军企业之一。换上白大褂、戴上口罩,经过消毒,笔者才得以进入该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在这里,流水线有节奏地运转,切丝、抓取、称重、杀菌、包装、封口等工序均由机械手完成。在高速运转的车间里,十来个工人时不时用工具进行翻检。“今天车间里有三条生产线在运行,一天可以生产90多万包榨菜。”车间主管严文君告诉笔者,“机器换人后,每条生产线只需4个管理人员。”
榨菜加工曾经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个工序都需要大量的人手,而这些年的用工难已成为榨菜加工企业的“心头之患”。“我们每年正月初二就奔赴河南等地‘抢人’,但一年比一年‘吃力’,机器换人势在必行。”“备得福”副总经理童亚良介绍,这条生产线去年开始投用,不但减少了用工量,降低了成本,而且推动产品质量上了一个台阶。“人工分装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重量不一、封口不严等问题,这样的产品一旦流入市场,会对品牌造成巨大伤害,而智能化生产线避免了这些问题的发生。”童亚良说。
技术革新是余姚榨菜走出去的有力保障。近年来,余姚累计投入近2.5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通过技术研发,余姚榨菜改良传统腌制生产方法,在全国榨菜行业中率先推广巴氏杀菌技术,鲜头腌制全部采用食品级薄膜,有效解决了榨菜防腐保存与质量安全等难题。”余姚榨菜协会负责人介绍。
余姚榨菜产业已经撕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标签”。笔者在宁波铜钱桥食品菜业有限公司的榨菜加工车间看到,机械手灵活地给新鲜榨菜脱衣剥皮,原来需二三十人的加工流水线,如今只需一人巡视。“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负责人陈亦贺说,该公司首创的蒸汽熏蒸、蒸馏水浸泡榨菜制作法,成功解决了榨菜咸度难以降低的问题。
产品跨界传统佐餐食品变身零食
新鲜的榨菜头略带苦味,一公斤只能卖八九毛,命运的改变全赖加工。“备得福”总经理阮银福从事榨菜行业30多年,他说,“产品定位和加工工艺的不同,决定了榨菜的身价。”
提升榨菜的附加值,必须做好产品这篇文章。几十年来,走南闯北的余姚榨菜从业者将榨菜做成“百家菜”。“余姚榨菜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根据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口味,开发不同的榨菜产品。”余姚榨菜协会负责人说,长三角地区的消费者口味清淡,西北地区的消费者偏好麻辣,东北地区口味重、咸度稍高,而西南地区喜辣,余姚榨菜企业早就实现按区域生产、供货。同时,还开发出方便面配套小包装榨菜,并将榨菜送上“万米高空”,成为航空食品。
而现在,余姚榨菜产品再次转型,跻身休闲食品行列。“我们开发的两款口感清爽的低盐产品,目前进入休闲食品连锁超市,销量不错。”陈亦贺说。
“备得福”也在休闲食品市场风生水起。“榨菜进军零食市场,不但能扩大销售,还能提升附加值。”阮银福说。
在“备得福”一楼的精加工车间里,工人正拿着刀给榨菜头剥皮去筋。这个工序费时费力,一名熟练工一天只能处理50公斤左右的榨菜头。如此精雕细琢,是为了加工一种全新的休闲食品——零食版榨菜。“我们的零食榨菜选料为优质菜头中最嫩的菜心,50公斤榨菜只能做出15公斤左右的菜心。”阮银福说,经过深加工的小包装零食榨菜每公斤能卖到28元,而普通佐餐榨菜每公斤只能卖18元左右。
新定位、新产品,赢得发展新空间。近两年,余姚不少榨菜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开发研制出400余种新产品。
模式创新企业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榨菜产业链中,二产处于中间环节,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工环节有利可图,种植端才能稳定。”余姚榨菜协会负责人说,这些年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榨菜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较为稳定,菜农卖得出去也能卖出好价钱。“前几年榨菜收购价格波动大,种多少心里没底。去年我和加工企业签订协议,今年榨菜的保底收购价是每公斤八毛至九毛,让我吃下定心丸。”该市临山镇菜农林平说,今年种10亩榨菜,每亩4500公斤左右的产量,效益还可以。“经过探索,我们已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链模式,鲜菜头收购指导价格磋商机制、订单保护价收购模式、基地村集体入股分红机制已初步形成,通过协会的牵线搭桥,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保护了菜农的积极性,实现连片集中种植。”余姚市农业农村局产业科负责人说,在示范企业的带动下,余姚榨菜产业逐步走上工业化轨道,源头实现榨菜基地标准化管理,创建相关专业合作社40余家,联结以榨菜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10余万亩,年产鲜头5亿公斤,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此外,余姚规模较大的榨菜生产加工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种植基地。“我们企业有2000多亩的榨菜种植基地,年产量8000多吨,占公司加工量的五分之一左右。”阮银福说。
随着加工过程的技术升级和产品转型,余姚榨菜再次打开了成长空间。下一步,余姚将重点做好品牌文章,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去年,余姚开始实施《榨菜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着力做好提升品牌知名度、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强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等工作,促进榨菜产业健康发展,力争到2020年,余姚榨菜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
何峰 谢敏军 郑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