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产业花开遍地香

——回眸浙江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年

  □本报记者 杨凌紫
“这个养殖基地有些特别。”这是记者近日走进位于长兴县吕山乡的永盛牧业有限公司时的第一感受。穿上防护服和鞋套,经过消毒,记者才被准许进入羊舍,这里“住”着众多毛色洁白、活泼可爱的湖羊,完全没有想象中羊场脏兮兮、臭烘烘的样子。“我们采用的是‘芦笋秸秆-湖羊-羊粪’种养结合的模式。”养殖场负责人施秋芬介绍,吕山有不少芦笋基地,过去秸秆随处丢弃,现在,公司以每公斤6毛钱的价格收购,做成饲料喂羊,羊粪经发酵后供给芦笋基地。羊粪纤维素含量高,松土效果好,很受养殖户欢迎。这样一来,湖羊饲养成本降了四分之一、提高了收益,而且养出来的羊,肉质也鲜美许多。
  如今在我省,像“永盛牧业”这样创新模式,实现生态种养的企业、主体越来越多。小小的举措,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农业产业发展技术的进步,更是产业发展理念的转型升级: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的现代种养业发展路子。
  这一年,我省乡村种养业不断提质增效。面对非洲猪瘟疫情突发、超强台风正面登陆等的威胁与挑战,我省从容应对,坚持生产稳定安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两手抓、一起上。粮食生产基本保持平稳,生猪产能恢复形势向好,淡水养殖业稳步发展,海洋捕捞及远洋渔业产量均呈上升态势。高标准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00余万亩,化肥、农药施用连续6年减量。科学布局建设了35条特色优势产业带,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8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9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50个。畜牧业、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完成年出栏5000头以上猪场设施化、标准化、绿色化提升改造,水产健康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创建全面推进。
  这一年,我省乡村新兴产业“星光灿烂”。广大乡村“百仙过海、各显神通”,“乡愁产业”“数字经济”“康养经济”等异军突起。有雄心勃勃布局特色小吃产业的,有踌躇满志发展创意产业的,有全力聚焦数字赋能乡村经济发展的,百花齐放。今年以来,景宁英川镇把传统的“英川粉皮”作为精品小吃重点打造,开建英川美食特色小镇,为农民就业创业开辟了新路子。诸暨市发力做大“次坞打面”品牌,统一标准,进军全省,搞得风生水起。德清县五四村,借助数字化手段,为发展旅游业提供应急提醒、客源分析等精准服务,“数字赋能”,为村庄的休闲旅游业注入全新动力。
  思路一开天地广,促进了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近3年来,我省乡土特色手工业、创意产业和特色小吃业的产值年均增长在20%以上,休闲农业和农(渔)家乐收入连续多年增幅达20%以上。近5年,数字农业的产值更是从177亿元增加到805亿元。
  这一年,我省乡村产业价值链提升明显。随着“农业+”多业态的发展,乡村产业链加快融合。宁波市着力“四链同构”,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该市江北区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温州市重点推进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以及森林康养基地等三产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衢州市围绕“全产业链+”,创建柯城柑橘、龙游畜禽、江山蜜蜂等6条10亿元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培育单条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全产业链68条,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达158家。养老托幼、绿化保洁、修理装饰等生活性服务业,正加速向农村延伸,在提升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为乡村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