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省供销社成立于新中国的晨曦之中。70年来,省供销社坚守为农服务初心,勇担合作发展使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保障城乡物资供应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从深耕流通领域到生产、供销、信用全面覆盖,省供销社栉风沐雨、三合三分,历经改革开放,走向时代新生。
如今,省供销社下辖兴合集团及一批社属企业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2018年,全省供销社系统经营收入超过5500亿元,利润超过39亿元。其中,兴合集团经营收入超过1105亿元,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69位。
今天的省供销社,引领全省11个市供销社、84个县级供销社、825个基层供销社,以及995家社属企业、18万名干部职工,投身乡村振兴、开展为农服务,奋力谱写新时代改革发展新篇章!
改革:构建“三位一体”新格局
省供销社70年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浙江农村改革发展史。
从1949年到1978年,为恢复国民经济、切实保障城乡物资供应,全省供销社系统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省供销社率先开展体制、经营等全方位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行社企分开、开展股份制改革,逐步明确了供销社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属性,坚定了为农服务的决心与方向。在这场改革浪潮中,面对脱离计划体制的无所适从、社有企业的生死存亡、基层组织的“线断网破”,浙江供销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形成了推进改革的共识。
40年实践,全省各级供销社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走出了一条改革发展之路,涌现出浙农控股、新大集团、特产集团、福士达集团、万丰集团、华通集团、大通集团、浙北大厦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自身实力不断增强。
进入新世纪,浙江现代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迫切要求农业服务转型升级。面对这一新趋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深刻把握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在2006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战略要求,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项改革。
2006年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伴随着现实条件不断成熟、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探索实践不断发展,“三位一体”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至2017年,全省自下而上将6.61万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涉农服务组织(企业)全面组织起来,构建了由1个省农合联、11个市农合联、84个县级农合联和961个乡级农合联组成的四级农合联组织体系,形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发展的新格局。全省各级供销社作为农合联的骨干会员,全面加入农合联组织,成为农合联供销服务的主要供给者;省市县三级供销社受聘为同级农合联理事会执委会,成为农合联综合管理、日常运行的实际承担者。
全省各级供销社及社有企业在农合联平台上,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分工协作的发展理念,组织农合联内部服务资源的聚合协同、外部服务资源的联合协作,与相关会员联合发展为农服务、涉农产业和合作经济,成为农合联开展为农服务功能建设、涉农产业投资开发和合作经济创新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强农:打造“三农”发展新引擎
70年来,省供销社始终坚守初心,扎根农业农村,持续为农服务,与全省1800万农民兄弟同呼吸、共命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实现“农业强”提供坚实支撑。
产前有职业农民培训、农业众创空间提供点子,产中有新型庄稼医院和智慧农资网络护航,产后有专业化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负责销售,如果缺少资金,农村金融服务中心还能提供贷款等服务……在嘉兴市秀洲区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全方位服务引来群众点赞。
省供销社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像这样的区域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共有187家,同时设置庄稼医院120家、有服务平台的产业农合联107家。
在农业生产服务方面,省供销社开展“绿色农资”和“肥药减量增效”行动,建设“首席专家+专家团队+产业农合联(联合社、产业协会)+合作社(企业)”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加工流通服务方面,鼓励社有企业、有条件的农合联会员合作社及联合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配送,运营127家农贸(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区域农合联运营区域农业公用品牌、产业农合联运营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实施“丰收农合通服务协同工程”,多元开展农信担保和农业保险服务,打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新通道。目前,全省已向2.1万个农合联会员授信126亿元。
积极拓展为农服务领域,为实现“农村美”提供强力保障。
10月15日上午,绍兴市上虞区城北社区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开展试运营。一应俱全的先进设备,营养合理的饮食配餐等一站式“家”服务,引得现场参观的老人们纷纷点头夸赞。
这是省供销社参与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健全农村生活消费服务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省供销社加快建立健全以“县城超市-乡镇商贸综合体-村综合服务社”为载体,集商品服务、公共服务、家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消费服务体系。
同时,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服务,让乡村环境美起来;组建省农家小吃协会等文化服务组织,组织奉化水蜜桃节、三门小海鲜节等农产品展示展销和各类农业节庆活动,让乡村文化丰富起来。
奋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为实现“农民富”提供现实途径。
农业服务从“小合作”走向“大联合”,建立农民合作基金、资产经营公司制度,构建以农民合作基金为投资引领、资产经营公司为众筹服务、农合联会员和村社组织为主体力量的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机制,促进农民群众普遍持股、共建共享、共创共富。
目前,11个市、79个县(市、区)农合联建立了农民合作基金,总规模19.5亿元;11个市、76个县(市、区)农合联建立了资产经营公司,没有建立的也由供销社资产经营公司代为行使职能。实施“小农户入社”“家庭农场入社”行动,鼓励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等非资金资产参股加入农合联会员合作社,让更多小农户分享合作红利、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创新发展链型合作经济,构建“层层向上参股”的利益共享机制和“按交易额(量)返利”的二次分配机制,打造加工型、流通型产业化联合体;创新发展群型合作经济,打造一批如余姚“美丽四明山”、瓯海“北林垟美丽乡村”、上虞大通农场等以区域农合联为载体的农旅综合体。
扶贫:开创合作经济新领域
合作社是天生的扶贫组织,合作经济是最佳的扶贫方式。近年来,省供销社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结对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将新型合作经济引入产业扶贫领域,着力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帮扶资金量化折股、约定分红”机制和“生产要素参股入社、保底分红”机制,推进长毛兔、蓝莓、茶叶等产业合作扶贫,有效带动了扶贫对象共建共享、增收致富。“一只兔,油盐醋;十只兔,新衣裤;百只兔,娶媳妇;千只兔,进城住。”这首顺口溜在贵州普安县广为流传。在省供销社的帮助下,普安县贫困农户发展长毛兔养殖,走上致富路。
省供销社所属企业新大集团在贵州省普安县投资8000多万元,实行“公司+养殖小区/兔业合作社+饲养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目前,这里已建成养殖小区169个,兔存栏量19万只,产值超过5000万元。
在四川等地,省供销社与当地供销社签署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合作协议,走出了一条蓝莓产业富民强村之路。目前,已在省内新昌、常山、开化和四川、贵州、安徽、江西、湖南、河南、河北等8个省40多个县开展蓝莓产业扶贫。
省供销社所属浙茶集团通过建立“集团+茶叶加工企业+茶农合作社”的联结机制,在贵州、四川、湖北等地建立22万亩原料茶种植基地和数十个茶叶加工基地,年收购茶叶3.2万吨,有效缓解了中西部贫困地区茶农茶叶销售难问题。新打造“白叶一号”扶贫白茶品牌,承担安吉县黄杜村党员捐赠的在川湘黔三省四县种植的1500万株茶苗(约5000亩)“白叶一号”扶贫茶种植、制作技术指导和10年内全部销售工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省供销社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切实把“三位一体”改革作为浙江农村改革的“金字招牌”加以深化推进、努力建设“三位一体”改革示范省的要求,不断提升以农合联为大平台的大合作、大服务、大产业全面发展水平,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美丽家园提供更好服务,为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奋力谱写新时代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新篇章!
孙龚轩
浙江省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永康项目——端头村资源回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