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行业大咖湖州论“渔”把脉浙江水产发展

我省水产育种水平产出效益列全国第一方阵

  □本报记者 李曜清 通讯员 钟秀兰 夏传熙
  本报讯 “种业引领,智慧渔业”。5日,第十四届浙江渔业科技论坛在湖州举行。面对行业发展新趋势,省内外260多位“行业大咖”汇聚湖州,把脉浙江水产,探讨产业现状,共议渔业未来。
  论坛由农业农村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学科群、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和省水产学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澳大利亚北昆士兰螯虾养殖协会等的专家学者,围绕育种生物技术创新与水产种业发展、实施用药减量行动,助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我国淡水绿色养殖技术研发进展和种苗生产等主题,分别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在“水产品新品种培育”和“设施智慧渔业”两个专题会场,31名专家学者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专题汇报和交流。
  据了解,自“十二五”设立水产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以来,我省紧紧围绕渔业转型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需求,统筹整合育种技术力量,按照“储备一批、育成一批和转化一批”的工作思路,以品种为单元,设计实施全产业链育种协作攻关课题,集成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及配套良种繁育技术的协作攻关与示范推广,水产育种技术总体水平、产出效益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罗氏沼虾、滩涂贝类、翘嘴鲌、中华鳖等种业创新水平处于领跑地位。“十二五”以来,我省先后育成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11个;研究推广单性育种、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育种新技术15项;建立新品种核心示范基地40个;推广示范优质水产苗种557.38亿粒(株/只/尾),推广面积达280余万亩;制定标准、发表论文、获得专利247篇/项,获得省部科技成果奖励7项;创新推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新品种“育繁推”模式,如由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自主选育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新品种“种虾+技术+品牌”三合一成果转化模式成为全国典范;首次探索了“金融+种业”,罗氏沼虾制种技术作价2500万元入股浙江省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开创了全国先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