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文/摄
11月19日一大早,顾宏辉就忙着赶往余姚市泗门镇康绿蔬菜合作社的西兰花生产基地。当天,国家青花菜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会在该基地举行,来自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华东片区综合试验站、省市农技推广部门的100多位专家和农场主代表要来观摩西兰花新品种种植现场。
作为我省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的育种专家,顾宏辉研究员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七大农作物育种、省重大育种专项、三农六方等科技攻关项目。经过多年的育种攻关,该团队积累和创制了丰富的西兰花育种材料,先后育成了“浙青95”“浙青80”“青75”“浙青60”等一批性状优良的西兰花新品种。
浙青系列崭露头角
西兰花又名青花菜,因其含有丰富的萝卜硫苷(具抗癌作用)而备受关注,是全球重要健康蔬菜之一。世界西兰花生产看中国,中国西兰花生产看浙江。我国是西兰花种植面积及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种植面积100多万亩,占世界总面积的30%以上。
我省是我国秋冬西兰花主产地,主要分布在台州、宁波等地,种植面积20余万亩,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年产量约30万吨,年产值近10亿元。
眼下正是西兰花成熟收获的季节。在余姚康绿蔬菜合作社的西兰花生产基地,青绿色的西兰花一望无际,与展示种植了数十个西兰花品种。合作社理事长秦伟杰介绍:“这些品种既有国外进口的,如“炎秀”“耐寒优秀”“绿雄90”等,也有我省自主选育的,以及从省外引进的品种,如以“浙青80”为代表的浙青系列、“台绿3号”“绿野”等。
从田间性状看,浙青系列品种普遍表现不错。“就拿‘浙青60’来说,该品种花球圆整美观,花蕾深绿,品质好,产量高,初步测产,亩产可达1500公斤以上,丝毫不逊色于进口品种。”秦伟杰说。
浙青系列是由省农科院顾宏辉研究团队选育的西兰花新品种。历经十余年刻苦攻关,该研究团队选育出多个不同熟期的西兰花新品种,前两年相继推出“浙青75”“浙青80”“浙青95”等系列品种。这些品种由于产量高、品质优良、综合商品性好,一时成为国内西兰花市场关注的热点。2017-2018年,在杭州秋季蔬菜品种展示会上,“浙青80”品种首次亮相,便获得业内专家的好评。展会上,“浙青80”和进口的西兰花品种同台亮相,无论是花球大小还是蕾粒的粗细、品相,“浙青80”丝毫不逊色于“绿雄90”等品种。在100多个蔬菜展示品种中,“浙青80”连续两年被列为展示会推介品种。今年5月,浙青系列品种的经营权被浙江美之奥种业公司独家买断。
国产品种已超两成
虽然我国西兰花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但种子自给率不高的问题一直存在。
顾宏辉说,国外西兰花育种起步早、总体育种水平高,其中以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的育种技术最为先进。育种途径已从自交不亲和系转向雄性不育系利用上,带来的结果是产量提高、适应性和商品性改善,特别是近5年来,由雄性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种,已成为市场主流品种。当前,西兰花品种选育主要集中在一些跨国种业公司,其育成品种表现为球形美观、蕾粒细小均匀、颜色浓绿、适应性广。比如,“绿雄90”“炎秀”“耐寒优秀”等,在全球广泛种植,在我国占有率曾高达95%。
我国西兰花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力量以科研院所为主,育种手段大多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如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辅助筛选、不育系利用等。与国外相比,我国西兰花育种总体水平差距较大,自主育成品种市场占有率较低。
近10年来,我省依托产业优势,西兰花育种迎头赶上,育种水平得到较大提升。2018年6月,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启动,浙江省农科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产学研育种力量参与攻关。同时,台州市农科院、忽忘农种业、温州肇丰种苗、浙江美之奥种业等单位在西兰花种质资源收集与自交系快速选育技术方面也快速跟上。截至目前,我省已育成西兰花品种30余个,形成了“浙青”“台绿”“国王”“美青”等系列品种,其中部分品种具有替代国外品种的潜力。“相较国外品种,浙产西兰花品种的各项性能指标正在迎头赶上,品种的适应性正在扩大,种子市场份额逐步增加。”一直从事进口品种经销的浙江美之奥种业公司副总经理俞金龙向记者介绍,随着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的实施,各科研育种单位共享优质育种材料,西兰花良种培育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品质优良、适应性强的西兰花新品种将不断推出,西兰花育种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目前,我省国产西兰花种子市场占有率已超20%左右。“按目前的形势发展下去,再过两三年,国产品种市场份额将会大幅上升,占比将达30%-50%。”俞金龙对西兰花良种国产化充满信心。
“机器换人”增厚效益
与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一样,西兰花种植也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抗自然灾害能力相对较弱。虽然良种选育前景看好,但西兰花在生产管理上还存在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等难点,种植效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据悉,我省西兰花种植通常是在秋季播种、冬季生长,元旦前后上市。因此,西兰花育苗在夏末秋初的高温季节进行,采用遮荫网露地育苗为多,常常会遭遇35℃以上的高温,有时还会受到暴雨、冰雹袭击,加上西兰花收获时用工量大,生产成本高,以及连作障碍导致病虫害多发,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西兰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降低菜农的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呢?顾宏辉研究团队与相关部门合作,研究集成总结出一套西兰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实现西兰花生产“机器换人”。该系列技术包括了西兰花避雨集约化育苗技术、机械化翻耕开沟技术、机械化起垄移栽技术、机械化施肥植保管理技术等。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西兰花规模种植户的人工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过去采用人工播种,每小时最多只能播100盘,而采用精量播种流水线技术,每小时可播种500-800盘。”余姚康缘蔬菜合作社理事长秦伟杰说,今年合作社1.2万亩西兰花全部采用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预计每亩产值可达4000元以上,比往年增加10%左右。
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采用西兰花轻简化栽培技术不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劳动强度减轻,而且种植质量也有保证。秦伟杰介绍,利用西兰花避雨集约化育苗技术避免了台风、暴雨、高温等不良天气对育苗的影响;采用机械化起垄移栽技术,西兰花定植后无损伤、缓苗快,幼苗成活率高,整齐度好。目前,我省西兰花机械化生产技术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据悉,西兰花轻简化栽培包括育苗、施肥、移栽、定植、收获在内的机械化生产,注重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实行与机械化管理和收获相配套的标准化种植,要求适度规模化生产。
与会代表在仔细察看新品种西兰花的生长特征。
链接
浙青系列西兰花新品种介绍
浙青80
由浙江省农科院蔬菜所育成,201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认定。中熟杂交种,秋季定植后80天左右收获。生长势强,株型中等,花球高圆紧实,蕾粒中细、均匀,蕾色深绿,遇低温不发紫,商品性好,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在南方产区种植表现更佳。平均单球重600克以上,亩产1500公斤左右。
浙青75
由浙江省农科院蔬菜所育成。中熟杂交种,秋季定植后75天左右收获。株型较开展,花梗长,花球中高圆,蕾粒中细、均匀,蕾色深绿,遇低温不发紫,商品性好,综合抗性较强,适应性广,在北方产区种植优势更强。平均单球重600克左右,亩产1400公斤左右。具备替代“炎秀”的潜力。
浙青60
由浙江省农科院蔬菜所育成。201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认定现场考察。早熟杂交种,秋季定植后60天左右收获。生长势强,株型中等,花梗绿,茎色绿,花球偏圆紧实,蕾粒中粗、均匀,蕾色蓝绿,遇低温不发紫,早熟性好,品质优,综合抗性强。平均单球重600克以上,亩产1300公斤左右。具备替代“耐寒优秀”的潜力。
浙青100
由浙江省农科院蔬菜所育成。晚熟杂交种,秋季定植后100天左右收获。生长势强,株型中,茎粗,分枝少,花球圆整紧实、保持性好,蕾粒中细、均匀,蕾色深绿,遇低温不发紫,综合抗性强。平均单球重600克以上,亩产1500公斤左右。 省农科院蔬菜所 顾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