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要不?红糖麻花要不?”伴随着一声声吆喝,信步于义乌市义亭镇西楼村的蔗林旁,浅尝一块勾着红糖的麻花,好不惬意。
进入11月的义亭,空气中都泛着糖香。一块小小的红糖,对于义乌人来说,有着数不清的回忆,它不仅为贫瘠的土地带来丰收,更为鸡毛换糖成就世界超市创造了可能;而对于义亭人来说,这是一份振兴中的产业,是一块锃亮的招牌,更是一缕难忘的乡情。
声名久著的“义乌青”历久不变的“榨糖情”
义乌“红糖之乡”的名声传扬已久。义乌红糖因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故又名“义乌青”,素以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香甜可口著称。
400年前,“糖公”贾惟承引进并推广了木糖车榨糖技术,使义乌糖蔗生产进入商业化轨道,并作为大宗商品出售。义乌红糖的鼎盛时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义西南地区普遍种糖蔗,面积有6万多亩,年产红糖约1万吨。
2014年,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布,“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成为首个以“义乌”冠名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义乌红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受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现在,我们大部分的红糖还是延续着古法技艺,就是用义乌本地产的青皮糖梗为原料,用铁锅熬制红糖。”西楼村榨糖师傅楼光铨是义乌红糖的浙江省级传承人,他介绍说,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有独特的流程与工序,主要分为选料、榨汁、煎熬和风干4个工艺流程,包含20多道技术工序。因为制作过程仍为人工操作,未经工业提纯,使得义乌红糖最大程度保留了蔗糖原汁原味的养分,营养价值远胜于白糖,具有舒筋活血、驱寒去湿、暖胃强身等功效。
逢年过节或看望孕妇、病人、老人,义乌人都习惯拎上几包红糖,红糖伴随着一代代义乌人成长,伴随着他们离开家乡闯荡外面的世界,这份甜蜜里,有一份最难忘的乡情。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什么红糖都能叫“义乌红糖”
义亭镇是久负盛名的义乌红糖主产区。小到街头巷尾的卡通糖贩,大到镇区主干道的店招主色调,义亭镇内四处充溢着红糖元素。据统计,2018年,全镇糖蔗种植面积5000余亩,糖蔗总产量3.5万吨左右,红糖总产量3500吨,红糖产业总产值约1亿元。“现在全镇共有27家红糖厂,其中企业或个人经营的10家,村集体经营的17家。每年到了榨糖季,熬出来的红糖一部分卖给游客,一部分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村里到了榨糖的那天就如亲朋团聚,很是热闹,这是几十年来义乌农村百姓的一种民俗习惯了。”义亭镇农办主任龚洪建说。
红糖产品好不好,质量口碑很重要。
在刚刚完成改造的吴村红糖厂,村支书吴礼松正在与村民一同收拾加工区的消毒用品。他告诉笔者,现在进入加工区的操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子,戴上口罩、手套,并按照规定消毒洗手,才能开始作业。顾客通过玻璃,能看到里面操作的情况。“这座重建的红糖厂由全村145户村民众筹220万元建成,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主体要求和标准来做红糖。这几天我们忙得几乎停不下来,每天的营业额都近20万元。”
吴村红糖厂的提档改造,是义亭红糖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义亭镇为保护义亭红糖这一传统产业,斥资千万元筹建了标准化红糖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打造“红糖飘香”农情体验美丽乡村精品线,营造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连续多年举办互动活动,建设红糖文化陈列馆,丰富红糖文化内涵,持续擦亮义亭红糖的金字招牌。
在此基础上,随着《义乌红糖》和《义乌红糖加工技术规程》两项团体标准发布,意味着义乌红糖的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将更加规范,今后,不是什么红糖都能叫“义乌红糖”了。
从传统叫卖到农村电商义乌红糖带着乡情销往五湖四海
“入口即化、温脾暖胃,各位宝宝不想尝尝今年新出的义乌红糖吗?赶紧入手吧。”在今年红糖文化节的活动现场,一名主播现场推销起了今年新制成的红糖产品,而一旁的西楼村村民杨玫,正在紧锣密鼓地处理自己电商平台上的几个订单,“刚刚收到一个新疆的订单,这是位‘老朋友’了,每年都会从我这儿定去百来斤红糖产品。”杨玫说。
近年来,义乌电商产业蓬勃发展,辐射面广,站在这一风口,义亭镇红糖产业及时拓展销售渠道,村民们集体“触电”,将义乌红糖远销各地。
“我前些年在城里上班,经常有同事、朋友让我顺路捎一些,因为西楼红糖味醇色正,找我代购红糖的越来越多。”杨玫说,她从2015年的榨糖季开始筹备网店,找最信任的糖农买糖,找品质可靠的包装商购进罐、袋,亲手将客户订购的产品装进包装中,寄往世界各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义亭镇有超过40%的农户以个人或企业的形式从事红糖的线上销售,相继涌现出如敲糖帮、满堂红等炙手可热的红糖网商品牌,将义乌这份浓浓的乡情甜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龚书弘市民在浙江农博会上购买义乌红糖。本报记者 程益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