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霙 文/摄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时宣布,中央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他们各自特点突出,优势明显,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在国家战略的部署推动下,长三角农业农村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本次浙江农博会特别设立了长三角地区展区,举行了长三角地区推动绿色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签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正在转化为带动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红利。
政府搭建平台 优化产销对接
今年的浙江农博会首次设立了长三角地区展区,共有来自沪苏皖的25家合作社、企业等参展。“今天,我们公司带来了目前市场上最热销的祁门红茶,希望借这次农博会拓展浙江市场。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们公司最重视的市场之一,这些年,祁门红茶在这里的销售额逐年递增,去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市场潜力巨大。”11月22日,前来参展的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晓旭在谈到祁门红茶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前景时信心满满。
安徽“祁门红茶”是“独闯”长三角,而浙江的“丽水山耕”则选择抱团拓展,与区域大市场进行产销对接。在本次农博会上,“丽水山耕”精选了“百山祖”“处州蜂业”“轩德皇菊”“梅峰茶”等4家合作企业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参展。“丽水山耕”已是我省优质、健康、生态农产品的代名词。在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如何优化产销对接,降低农产品互联互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实现优势互补,一直是个难题。对此,“丽水山耕”正试图破题。
今年9月,“丽水山耕”携丽水文创产品和非遗文化,出山入沪办起“丽水山耕”集市,之后,“丽水山耕”产品进入上海超市,进军长三角主要市场。
由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浙江省机关后勤经济发展中心共同出资成立的浙江畅享生态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杭州及长三角地区“丽水山耕”农产品品牌运营。据公司总经理徐时鹏介绍,“丽水山耕”杭州长三角物流中转中心一期工程日前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该物流中转中心的建成标志着“丽水山耕”正式向长三角进发,着力让更多人“在自家门口就能买到地地道道的丽水农特产品”。
推动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发展,离不开政府搭建平台。11月22日,在今年的浙江农博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农业农村部门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推动绿色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达成产销体系共建、产销模式共推、产销信息共享三大合作机制,共同推广绿色生产、发展冷链物流、组织产品展销、推进品牌建设、开展电商销售、支持协会发展。
共享农业科技 助推成果“落地”
在今年的浙江农博会上,上海紫尊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紫尊牌大米颇受杭城市民青睐。据公司负责人李琦介绍,近年来,该公司一直和中科院江苏分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校的农业科技专家团队保持长期合作。“2017年,我们在岱山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主要种植黑树莓,相关技术支持正是由浙江的产业专家提供的。”李琦说。
沪苏浙皖山水相连,长久以来,长三角地区农业企业和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从未停止。据了解,2001年起,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农科院就尝试开展跨区域合作,共同发起组建了“苏浙沪农科院科技兴农联合服务团”。2018年,安徽加入扩容,升级为长三角乡村振兴联合服务团。服务团成立以来,已在长三角地区共建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联合示范基地50多个,联合申请各类课题150项,获得资助经费超亿元,专家队伍也从创建时期的300人左右增加到近500人。“四院人才一地用,一院成果四地享”。为进一步搭建长三角农业科研创新协同平台,近日,服务团再升级,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院主要目标是整合长三角地区农业优质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集中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重点在优质品种选育、大健康农业、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绿色生产技术、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
在此框架体系下,以往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四地优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进入“快车道”。不久前,长三角乡村振兴论坛暨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杭州举行,29项农业科技成果在会上竞价拍卖,成交额达2293万元。这是首次集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以及浙江各地市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交易会,吸引了250余位专家、企业家参与观摩或竞价,溢价率达到45.9%。
培育优秀农人 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合作社主要从事无花果果干、果酒的研发,而浦江、平湖等地的无花果种植户更侧重鲜果生产,我们常保持联系,正好优势互补。”农博会上,南京溧水爱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昌全一边向记者展示他的产品,一边介绍起他与浙江无花果种植户的合作。
像薛昌全这样和浙江同行间的互动是长三角农业农村联动发展的一个缩影。除了农户、合作社间的交流合作,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动下,四省市间乡村优秀人才的交流、引进和共享已成为趋势。这其中,不得不提青年农业“创客”群体。日前,就有近40名来自沪苏浙皖等地的青年农业创业者来到嘉兴潘家浜村和五芳斋园区、上海金山的施泉葡萄园和吕巷水果公园、上海金山山阳的湾区科创中心等示范点,实地观摩沪浙一带的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分享创业心得,共同探讨现代农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
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乡村协同发展、共享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在日前召开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嘉兴)研讨会上,来自沪苏浙皖28县(市、区)农业农村局的代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区域合作联盟合作协议》。《协议》从乡村产业入手,致力于加快构建深度融合的长三角乡村振兴政策保障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