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定有“消薄”任务的47个县中,属于革命老区县的有22个,有革命老区乡镇的县21个;6920个薄弱村中,属于革命老区村的6722个,占97%。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从2017年起通过3年努力,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0万元、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薄弱村。
鉴于上述情况,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组织丽水、温州、台州、衢州等地有“消薄”任务的14个革命老区县开发建设促进会,对集体经济薄弱的革命老区村“消薄”工作情况开展调研。并组织5个组,赴泰顺、景宁等8个革命老区县(市、区)实地调研,先后召开8次县乡村座谈会,与33个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交流,实地察看了17个老区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建设项目,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三年“消薄”行动计划已取得积极成效
从座谈交流和实地察看了解到的情况看,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因地制宜施策,扎实推进攻坚,督促考核有力,集体经济增速较快,“消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党政领导重视,层层落实责任。自2017年省委、省政府部署“消薄”工作以来,各老区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消薄”工作作为当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之一。普遍成立“消薄”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消薄”三年行动实施计划,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联系挂钩、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及密切协调配合、实施目标责任考核”的工作机制。明确村“两委”及村经济合作社为“消薄”工作的实施主体,注重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对凝聚力不强的村班子及时进行调整,并实行派驻第一书记制度,积极动员“乡贤”回村任职。各地还组织有关部门、企业、金融单位等参与结对帮扶,助推“消薄”工作。
(二)积极落实“消薄”资金,扶持政策有力。14个老区县克服财政困难,针对老区村“家底”薄问题,自2017年以来,不断加大对“消薄”工作的财政投入。如开化县近两年投入“消薄”资金共4.12亿元,仙居县投入“消薄”资金1.08亿元,保障了“消薄”工作的开展。云和县投入财政扶持资金9895万元,建设县乡村“消薄”项目72个,实现年收入680万元。至2018年底,该县51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已消除40个;168个行政村中,年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19个。
(三)着力打造“造血”机制,增强“消薄”内生动力。各老区县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向集体经济薄弱村倾斜的同时,注重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帮扶”的原则,探索出激发壮大集体经济内生动力的一些有效途径。
一是抱团“飞地”项目取得新成效。瑞安市全力打造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抱团项目,其中1个市级千万元项目,16个镇级百万元项目,总额达10亿元的1581个村级项目。如由市国投公司牵头、261个村集体出资组建的富村兴农发展公司,购置塘下镇汽摩配小微企业园和光裕创业园区标准厂房,用于物业出租,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905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其中609个村经营性收入在15万元以上。
二是“消薄”资源的整合利用有新提高。为打好“消薄”攻坚战,各地因地制宜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确保涉农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整合村集体山林土地、礼堂旧房、闲置场地等资源,以公开流转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实现资源活化和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武义县壶山街道组织15个薄弱村建立经济发展公司,通过置换用地指标,将闲置的1.32万平方米土地建成标准厂房出租,年收入160万元,使这些薄弱村集体“摘帽”。
三是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取得新成果。多数老区村地处边远山区,具有较好的绿色生态和红色基因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些旅游资源,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开化县依托“国家公园”品牌,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全县80多个村实施乡村旅游项目。如老区东坑村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整合闲置土地460亩,通过招商引资打造四季水果生态观光园。景宁县革命老区毛垟村、炉西村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先后建成闽东红军景宁馆、叶飞雕像、忠勇洞等红色景点,实现年游览收入10余万元。
四是结对帮扶的实效有新提升。各老区县深入开展“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动员国企、民企、金融单位等社会力量,结对帮扶薄弱村,鼓励乡贤反哺家乡,力促结对项目落地生效。丽水市莲都区组织33家优质企业结对帮扶薄弱村,确定建设项目19个,到位资金866万元,预计年收益75万元。青田县充分发挥青商、华侨资源优势,开展“三百行动”(百名青商、百个侨团结百村),有力助推了“消薄”工作的开展。
五是开发经营老区清洁能源取得新进展。各地在“消薄”过程中,积极引导薄弱村集体入股开发光伏、小水电等清洁能源,拓展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子。泰顺、景宁实施“光伏小康工程”,县财政投入补助资金,中标公司保底分红,每年可为近百个薄弱村增加360万元收入。泰顺县依托丰富的水能优势,积极引导、支持村集体以水和土地资源作价入股农村小水电站。如龙前村等6个村投资县域内的水电站,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
二、巩固和扩大“消薄”成果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中可以看到,老区县通过上下努力,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有的县进展快,有的县进展相对较慢。当前,要正视“消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消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有些县三年“消薄”任务两年完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有的干部因此产生了盲目乐观和麻痹松劲的情绪,对低水平徘徊和“返薄”危机缺乏足够认识,对巩固提升“消薄”工作成果的长远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薄弱村的集体经济积累存在制度性缺陷。老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制度层面对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缺乏政策性、制度性的规定,在处理集体和村民两者关系中侧重于个体利益。村级集体经济的积累和发展空间狭窄,余地不多。
(三)缺乏产业支撑影响“消薄”的可持续性。目前,有些薄弱村完成“消薄”任务,主要靠县级联建项目和县以上财政兜底,以及部门、企业结对帮扶。按照省扶持经济薄弱村专项资金政策,经济实力不强的老区均存在资金配套难题,有些薄弱村在项目申报成功后无力实施,有的存在项目越建村集体负债越高的现象,抵消了“消薄”成果。一些村的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宅基地选位费、集体劳务承包差价等,缺乏长效性、稳定性,真正通过产业发展而形成“造血”机制的不多。少数村有“返薄”隐患。
(四)基础薄弱和有生力量不足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要障碍。
老区县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多数地处偏远山区,普遍存在有效资源匮乏、经济底子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内生动力不足等困难,自身形成“造血”机制不易。老区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流经商打工,留守人群多为老人小孩,村内缺乏有生力量,想有所为而不能为,这是巩固发展集体经济的难点之一。
(五)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是问题所在。有的村“两委”班子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互相扯皮,凝不成共识,形不成合力,严重影响村级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有的村主职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领导能力偏弱,致使发展思路不清,主体意识不强,开拓进取精神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三、巩固和拓展老区“消薄”成果的意见建议
在11月8日召开的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上,省委书记车俊强调:要坚定不移强村,坚持不懈富民,高质量做好“消薄”工作。结合调研反映的情况,对今后“消薄”攻坚提升行动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切实增强各级对“消薄”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消薄”是基础,是底线,从“消薄”到强村,还有长长的路要走。因此,“消薄”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要教育各级干部充分认识“消薄”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消除临时任务观点和畏难情绪,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自觉地将“消薄”工作置于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的战略部署中,一以贯之地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制定中长期规划,坚持不懈地继续推进“消薄”工作。到今年底,省定的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这为今后发展村集体经济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建议将下一轮“消薄”行动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列入我省即将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目标,强化举措,攻坚提升。同时,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不同攻坚提升目标,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并建立监测评估体系。
(三)建章立制,破除不利于村集体经济积累和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紧密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正确处理好集体与村民、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建立完善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相适应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弥补制度缺陷,形成有利于集体经济积累、发展壮大的运行机制。加大乡村干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力度,提高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在责任制中的分值比重。注意跟踪并村后集体经济的消长情况。(四)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消薄”的重点在老区、难点在老区,在新一轮行动中,各地要认真研究建立健全老区“消薄”及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对老区村发展集体经济,应要求有关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无息或低息贷款。对特别困难的老区村,“消薄”实施项目应取消资金配套要求,实行全额扶持。对缺乏有生力量的薄弱村,要加大土地、山林等生产要素依法依规进行流转的力度,实施资源资产重组,并给予土地指标、用电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入工商资本和经营者进行合理有序开发。要进一步明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关系,督促履行好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和探索建立失管山林、土地及空闲宅基地、房屋的有效利用机制。同时,要继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降低建设成本工作,对薄弱村和“消薄”项目实行优先优惠措施。要进一步扶持薄弱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消薄”环境。
(五)总结经验,大力推广被实践证明有效的做强村集体经济模式。在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中,出现了许多“消薄”的好模式、好经验,要通过召开交流会和开展新闻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飞地抱团”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乡村旅游开发、产业合作发展、物业承包租赁、宅基地和农房利用等成功模式,便于各地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发展。
(六)选准人才,增强薄弱村的村级班子战斗力凝聚力。村级班子强弱,直接影响到“消薄”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成效。当前,解决薄弱村“两委”成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能人偏少等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要进一步明确“消薄”攻坚提升行动的责任主体,增强主体意识。从有担当精神的退伍军人、回乡优秀大学毕业生、有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或致富能手中,选择合适的对象担任村级班子的主要领导,以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困境,跟上“两个高水平”建设的步伐。
供稿: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执笔:赵利民 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