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乡村故事

学化学的他,把杭州“小热昏”重新搬上大舞台

  •   一根条凳、一面锣,一口伶牙俐齿,狡黠幽默地用杭州方言讲故事,引得街头巷尾的百姓或凝神静听,或捧腹大笑。这就是起源于清末、拥有百年历史的杭州街头说唱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热昏”。
      这个久别于杭州人耳朵的名词,如今响亮地出现在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舞台上。“阔别舞台三十余载的小热昏传统长篇终于回来了!”青年表演者金一戈感慨万分地和笔者说起他和小热昏之间的情缘。
    经典重塑,成大戏主角
    “以前,小热昏会作为一项元素,嵌在一场大戏里,出现三五分钟、几个片段,作为配料给整道菜提提味。像这样满满一个半小时的专场,当唯一的主角,真的是头一遭。”金一戈感叹。
      这次表演的小热昏传统长篇剧目《七条命案》,由杭州小热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华向徒弟金一戈亲自传授。“放在当年,这可是一部经典名作,悬疑的情节每次都能吸引路人回头来听续集。”金一戈说,但时光变迁,它的语言表述、笑点包袱、章节间承接方式,都变得与时代不太相符。
      为让经典再获欣赏,金一戈把这部老作品揉碎后再造,全部置换成时新说法,并把整个故事拆分成七部分,循序渐进地讲述。
      重塑后的经典长篇,释放出了新魅力。首演全场325个位子,座无虚席,还加了8把椅子。观众们从坐定开始就被逗笑,后来又被故事情节牵动,丝毫没有要离场的意思。这个结果,给金一戈和小热昏责任保护单位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打了一剂强心针。金一戈对笔者说:“这说明小热昏还是有人爱看的。”
    兴趣所致,跨界无距离
      令人诧异的是,金一戈这个专业曲艺表演者,大学主修的是分析化学,毕业后一直在自家原料公司跑销售,准备做接班人。
      为什么跨界?金一戈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喜欢。
      受戏迷爷爷奶奶的影响,金一戈儿时最好的玩伴,是家里的录音机和两卷绍兴莲花落磁带。不到6岁,他就经常在街边给“老戏迷”们唱戏,“回想起来,我的语言节奏、发声方式在那时就受影响了。”
      一次偶然,金一戈在电视上看到小热昏,瞬间对这种古老表演形式着了迷:原来有使用杭州话的曲艺唱法,还能逗笑观众。他开始不断模仿电视屏幕里的曲艺演员。“当时,我父亲并不支持我把曲艺当成职业。”金一戈说,“在父亲的坚持下,毕业后,我就到家里的化学原料公司上班了,但内心小热昏梦从未熄灭。”白天干销售,晚上搜罗并参加各种戏迷俱乐部、培训班。整整4年,金一戈从未间断过对小热昏的喜爱。
      凭借专业的表演和十足的热情,金一戈不断参加曲艺比赛,结识了恩师翁仁康和周志华,并获得他们的肯定和言传身教。2011年,金一戈参加浙江省“群星奖”选拔赛获得第一名,并收获了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入职邀请。
    传承非遗,得耐住寂寞
      2015年夏,金一戈正式拜周志华为师,成为杭州小热昏第七代传承人。“一个人最好的作品就是他自己,现在表演小热昏几乎没有谁能比得过他了。”周志华说起徒弟,评价很高,“跨界跨那么大,但对他来说好似没有距离,都是源于喜欢。”
      “古时候没什么娱乐方式,小热昏是人们每日固定的消遣。最兴盛的时候,杭州城里有百余名小热昏演员同时在街头表演,吸引路人,再卖掉准备好的梨膏糖挣钱。”金一戈说,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许多传统曲艺不可避免走向没落。现在,杭城真正在唱小热昏的表演艺人不到10人。
      面对非遗传承,金一戈有自己的想法。“非遗传承还是要结合时代脚步,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做好普及工作,让年轻人有机会来喜欢”。于是,他开始尝试抖音、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型传播方式;每次写作,都将大量现实生活素材融入作品。同时,他还与纪检等部门合作,结合主流思想与艺术,以轻松的方式进行表演传播。金一戈说,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要保存这项艺术的完整性,“曾经的大众艺术已变成小众,那就坚守住它的小众追求,创新不能创得‘面目全非’。”
      都说非遗传承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的事业,但金一戈始终毫不犹豫。他说:“我希望人们能有机会看到老杭州人曾经的生活,是真实的展示,而不是收录进博物馆里的影像资料。”他把个人事业和小热昏兴衰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现在,金一戈每周都去杭州市清河实验学校上曲艺课,同时还在省市艺校授课,培养更多新人加入小热昏队伍。“我心里有一份憧憬,在未来,小热昏不需要再为传承发愁,有几处专门的表演场地,有一批喜欢的人来捧场。如此,我就很满足了。”他说。
    马赛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