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仅是水稻收割的旺季,更是新米销售的旺季。连日来,慈溪“粮二代”戚建立白天驾驶收割机割稻,晚上坐上运输车送米,品质优、口感好的地产新米在线上线下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从金黄的稻浪到雪白的大米,产销一体,自主种植、自主生产、自主销售,戚建立逐渐走出了一条创收新路。
探索新路:从专事种植到产销一体
最近几日,戚建立和家人正在朋友圈中积极推广自己农场产的大米。虽然已有5000公斤的稻米被顾客预订,但这对于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的戚建立来说,只是销售的第一步。
3年前,戚建立和妻子分别辞职回乡,从父母手中接过了农场,开始种植水稻。如何转变思路、实现创收,一直是戚建立最为关心的事。继续种植国家储备粮,以每亩产量550公斤计算,扣除化肥、人工等费用,平均亩收益在180元左右,如果亩产仅在500公斤左右,可能入不敷出。因此即使大面积种植,收益也难以实现跨越。于是,在着手提高亩产的同时,戚建立不断摸索着提高效益的办法。家中自留的几亩优质稻米,让戚建立找到了思路。“我们的农场中,留出了几亩地种植‘嘉禾218’水稻,是准备留给自己吃的。有几次送给亲戚吃后,他们都说口感很好,于是我就想试试扩大种植规模,自产自销,看看能否提高种植效益。”戚建立说。
从只种不卖到边种边卖,大米是否真正受到消费者欢迎,是否能够保证全部销售完成?戚建立有些谨慎。第一年,200亩的农场中他只留出了20亩用于种植“嘉禾218”。但没想到,仅仅依靠亲戚朋友宣传,20亩地近7500公斤的大米便销售一空,这让戚建立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我们的自主品牌大米现在每公斤卖8元,扣除人工、化肥、加工费,每亩收益在900元以上,比起种植国家储备粮,收入翻了好几番!”戚建立兴奋地介绍。
良好的经济效益下,戚建立不断扩大自销大米种植规模。如今,自产自销种植面积已经占到了农场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收益却占到了全部的四分之三。从传统的专事种植,到如今的产销一体,转变思路的戚建立走出了传统农业提升效益的新路。
身份转型:从种粮大户到销售经理
对于戚建立而言,现在制约他创收的不仅是种植技术,还有销售水平。既要种出消费者喜欢的大米,更要让消费者了解到自己的大米,从一名种粮大户到一位“销售经理”,戚建立学到了很多。
戚建立介绍,为了让自主品牌大米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水稻品种的选择很重要,为此他试了很多次。既要保证口感,又得保证颜值,这让向来只是种稻“上交国家”的戚建立感触颇多。“我们挑选了很多种优质水稻品种,有的口感软糯、香气足,有的米粒饱满、呈玉色,优点各异,但要讨消费者欢心,还是很有难度。”戚建立说,不断试种过程中,曾有一个品种的水稻口感十分好,并且香气十足,但因为大米模样不够喜人最终放弃了。如今,农场种植的水稻仍然是“嘉禾218”,消费者们最青睐的依旧是这款糯性和香味都适中的品种。
除了不断改进种植品种,戚建立对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品牌知名度也十分上心。戚建立说,在这一方面,市农业农村局的电商培训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一年两到三次的农业电商培训成了戚建立与妻子学习、交流的平台,他们在培训中学习销售知识,体会销售案例,交流销售经验。“比起父母管理农场的时候,现在的农场多了很多新意。不仅是机械的更新迭代,还有模式的不断创新,但更重要的是知识和观念的更新。和父母管理时相比,我们有很大优势,不断学习借鉴,才能不断创新。我们现在能切身体会到农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戚建立说,如今不少消费者看重大米的品质与安全,为此,除了在海报上标明“不添加”“不抛光”“健康新鲜”外,他还特地将农场的地址及二维码印在了海报上。“现在购买大米的顾客有四成会实地来农场看看,真实了解到大米的种植生产全过程,他们购买才会更加放心。”
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之外,微信上的订单占了戚建立销售中相当大的比例。在戚建立夫妻的朋友圈中,日常种植、学习的生活动态引来了不少顾客的点赞。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朋友圈的宣传无形中令顾客们见证了水稻种植到大米生产的全过程。“健康新鲜”的宣传不仅仅停留在海报上,而是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现在顾客眼前。
戚建立表示,将来他不仅要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还要不断扩大消费群体,更要不断增加销售知识,做品质、做渠道,做出更有名气的稻米品牌。 杨峻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