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农机化

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之道

  湖州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合作社去年生产粮食2250吨,农机服务3万余亩次,总收入835万元,实现盈余120万元。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发挥机械化生产优势。将整村农田统一,合作社按每年每亩380斤大米的实物量标准,以“米票”形式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有效减轻了流转金一次性支付压力。合作社建设了自动化标准粮仓、烘干中心和加工中心,延伸了产后农机作业和社会化服务内容,稻谷代加工与代储粮为农户提供额外红利,稳定了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也增加了合作社收入。
  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合作社配备了耕、种、管、收、烘干、储藏和加工各环节农业机械100余台套,包括农用植保无人机、全自动粮仓、油菜精量播种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设备、水稻穴直播机、油菜移栽机等,与周边522户小农户、50个种粮大户及部分家庭农场、粮油生产专业合作社签订农机作业服务合同,开展集中育秧、机插、植保、机收、机耕、仓储和加工等综合农机专业化服务,形成了完整的“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体系,年服务收入40多万元。
  发展订单农业。合作社制定了水稻机直播和机插2个区级地方标准,编制了耕、种、管、收、烘和加工农机操作规程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制度,实施了“国家稻米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以水稻生产基地为核心示范区、以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为基地,以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为手段,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模式、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带动周边规模种粮主体开展无公害稻米标准化生产。合作社积极寻求该市“1+1+N”农技推广联盟的支持,结对浙大、省农科院粮油、农机专家教授,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区域良种和新技术覆盖率100%,2018年水稻平均单产766公斤,其中超级杂交稻最高亩产达941公斤,常规稻最高亩产达772公斤,增产15%以上。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标准化生产、科技增效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粮油生产增产增效。
  拓宽增收增效渠道。合作社统一组织开展“土地流转、农资采购、供种育秧、机耕机收、病虫防治、烘干收储、市场营销、信贷融资”等主要环节服务,日常管理由家庭农场、大户农户负责,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合作社寻求供销社支持,开展平价农资配送;与中储粮直属粮库和本地粮食消费单位开展订单直销;与农机经销商合作,实现机具配件优价采购;与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通过授信、机具抵押、联动担保等方式获得低息贷款750万元;与中石油合作,开展“三优一免”农用柴油配送。通过统一经营销售,农资采购成本减少34.6元/亩,机耕、机收成本降低10元/亩,仅此两项每年节约生产成本近15万元。
吴合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