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调研组
种业是基础性、战略性核心资源,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当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加快培育特色种业,发展特色高效作物产业,是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我们以浙江特色产业西兰花为切入口,对我省特色作物产业的育种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提出了针对性思路和对策。
一、西兰花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
西兰花,又名青花菜,因其含有丰富的萝卜硫苷(具抗癌作用)而备受关注,是全球重要健康蔬菜之一。世界西兰花生产看中国,中国西兰花生产看浙江。我国是西兰花种植面积及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种植面积100多万亩,占世界总面积的30%以上。浙江是我国秋冬西兰花主产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杭州湾两岸的台州、温州、宁波、绍兴和嘉兴,种植面积20余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年产量约30万吨,年产值近10亿元,每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浙江的西兰花以鲜销为主,另约有20%经保鲜、速冻加工后出口。此外,西兰花废弃物的加工也已获得成功,西兰花饲料、蛋白提取物在国内开始销售。
国外西兰花育种起步早、总体育种水平高,其中以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育种技术最为先进。育种途径已从自交不亲和系转向雄性不育系利用上,带来的结果是产量提高、适应性和商品性改善,特别是近5年来,由雄性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种已成为市场主流品种。当前,西兰花品种选育主要集中在一些跨国种业公司,其育成品种表现为球形美观、蕾粒细小均匀、颜色浓绿、适应性广。比如,“绿雄90”“炎秀”“耐寒优秀”“强汉”等,在全球广泛种植,在我国占有率曾高达95%。
我国西兰花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力量以科研院所为主,育种手段大多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如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辅助筛选、不育系利用等。与国外相比,我国西兰花育种总体水平差距较大,自主育成品种市场占有率较低。
近10年来,我省依托产业优势,西兰花育种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省农科院、台州市农科院、温州肇丰种苗有限公司、浙江美之奥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主体,在西兰花种质资源收集与自交系快速选育技术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截至目前,已育成西兰花品种30余个,形成了“台绿”“浙青”“国王”“美青”等系列品种,其中部分品种具有替代国外品种的潜力。
二、西兰花种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西兰花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但种子自给率不高的问题一直存在。目前,国内西兰花种子主要依赖从日本等国进口,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90%左右(我省约为80%左右)。这种状况,成为遏制我省西兰花产业发展的瓶颈。国内西兰花育种之所以存在短板,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起步晚、底子差。西兰花在我国曾被当作高档蔬菜,最初种植量少,且以出口为主,品种均从国外引入。随着产业发展,种业界开始关注和开展西兰花品种选育,但最初育种材料基本都是从国外品种进行分熟、筛选、定型得来,在起步上晚了一步。
二是力量小、技术弱。与水稻、玉米等大宗作物相比,西兰花因种植相对分散、面积不大、用种量少,科研单位为之投入的育种力量可谓微不足道。在育种技术上,虽然也发展和利用了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辅助筛选、不育系利用等现代化育种技术,但在育种实践上特别是新品种筛选鉴定方面缺乏经验,难以选出有潜力的优异品种。
三是制种难、产量低。西兰花制种目前主要依靠人工授粉,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同时,由于亲本种植和管理水平跟不上,经常出现花期不合、花粉质量不高、授粉不到位等现象,致使制种产量普遍偏低,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四是宣传少、推广慢。西兰花在我国以区域性规模化种植为主,产业集中程度较高,但分布面不广,社会对品种等相关信息了解不多。育种单位各自为政,育成品种缺少在不同生态区测试鉴定的经历,品种稳定性难以保证。种植主体由于对品种缺乏了解,宁愿高价购买国外种子,也不愿“冒险”种植本土品种。
三、推进浙江特色种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类似西兰花这样“产业强、种业弱”的现象,在我省西甜瓜、西红柿以及鲜食甜玉米等特色作物产业上也不同程度存在。种业是农业科技的核心,加快特色种业发展,不仅关系到产业兴衰,也关系到浙江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和高质量发展。针对当前特色种业存在的问题,必须在制度、政策、机制等方面综合考量,明确思路,细化措施,统筹推进,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一)发展思路。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化种业强省为目标,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化思路,突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特色企业培育、科研联合攻关、制种基地建设、新品种展示示范、产权保护和政策扶持,全面构建特色鲜明、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浙江特色种业科技创新和发展体系,推进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对策措施。一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创新利用。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行动,收集一批优异、珍稀的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特别要做好濒危稀有的地方种质资源的抢救性挖掘。坚持“引进来”思路,从国内外优势区域引进一批优异资源和育种材料,加以分离、筛选、保护。积极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深度评价,加快创制一批遗传性状稳定、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优异种质。加快建立我省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制定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统筹全省种质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构建种质资源共享和激励约束机制,鼓励种质资源创新,不断充实特色作物育种“弹药库”。
二要加快特色型种业企业培育。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专业性企业只要定位精准,同样能发展成为大型国际化企业。要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筛选扶持一批以西兰花、西甜瓜等特色作物种业为主、成长性良好的特色型企业,突出特色作物主业,在科研育种、生产加工、市场开拓方面下功夫,努力做专做精做强。支持社会资本、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特色种业领域。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和资源聚集。
三要开展特色作物联合育种攻关。在深化科企合作,提升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的同时,综合产、学、研、推等各部门优势,组织开展特色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建立联合协作机制,抓好顶层设计,整合育种资源和人才,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为支撑、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品种创新推广体系。开展瓶颈性、关键性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推进西兰花、西甜瓜、西红柿、中药材、食用菌等浙江特色优势作物育种,培育一批重点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推广前景远大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在特色种业领域占领先机。
四要推进特色作物制种基地建设。在省内外优势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制种基地,不断提升基地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基地生产所需的机械、仓库、晒场、大棚等配套设施。加强制种技术研究,利用现代生物调控技术,解决去雄、授粉、花期不遇等问题,提高制种产量、质量和效率。加快西兰花、西甜瓜、西红柿等特色作物商业化育苗中心建设,筛选扶持一批生产设施好、技术水平高、育苗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示范性育苗中心,提高育苗中心的数字化水平,提升特色作物商业化育供秧能力。
五要加强特色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健全省、市、县三级展示示范体系,建立“1+10+100”的瓜菜新品种展示创新平台,对本省选育的优质、绿色品种优先纳入平台展示示范,打造一批特色作物“看禾选种”窗口。创新新品种推广方式,办好西兰花品种大会、瓜菜种业博览会、鲜食玉米品鉴大会等大型现场观摩推广活动,不断提升大会影响力和示范辐射面。实施好国家登记品种(南方)展示评价项目,强化特色作物新品种跟踪评价,筛选和推荐一批优质、绿色、适销对路品种。
六要强化特色作物新品种保护。根据《种子法》和《浙江省实施〈种子法〉办法》以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品种标准样品库、DNA指纹库,充分利用信息化、生物技术手段加强品种监管。推进种业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涵盖科研育种单位、种子企业、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品种繁育、种子经营等在内的数据库,为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品种监管打下基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对品种权侵权行为的查处和打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育种者原始创新积极性。
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把特色种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列入优先支持领域。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开展特色作物商业化育种、改善生产经营设施、加快育成品种推广等方面优先立项,研究落实企业在外省建立制繁种基地享受省内基地同等扶持政策办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在科技立项、成果奖励、高新技术认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向特色种业倾斜。建立和完善与外省种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鼓励特色种业“走出去”,在省外、海外独立或合作建立科研育种中心、制种繁种基地、经营销售网络,形成多元化“走出去”发展新模式。
调研组成员:吴金良 赵琳施俊生 杨治斌 童海军 唐传军 吴早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