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杨科
浙江是渔业大省,同时又是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省份,建立完善现代渔业风险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省渔业互保协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制度,致力做好一套“加减乘除法”,为我省渔业渔民“保驾护航”。
做好财政支渔的“乘法”。
我省在实施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过程中,与渔业产业发展相关的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同频共振”,渔民在享受各级财政补贴和协会各项优惠政策后,通过缴纳少量保险费用,就能在渔业生产中获得更稳定的保障,为更高效地使用财政资金奠定良好的基础。以2018年为例,我省各级财政利用1亿元补助资金,撬动起1435亿元的渔业生产风险保额,充分体现出财政资金的社会价值与作用。并且,在渔业互助保险政策实施后,财政支渔方式也开始由“灾后救济”向“灾前保险”转变,这也符合我国农(渔)业支持重点加速向“绿箱”政策转变的趋势。
做好风险管控的“除法”。
渔业互助保险充分发挥风险管理职能作用,实现“一人风险众人担”的“除法”效应。协会成立15年来,保险业务已覆盖全省10个市44个县(市、区),互保产品已实现海洋捕捞渔船及渔民基本全覆盖,并向水产养殖、渔船修造、基础设施、休闲渔业、加工运输等渔业二三产业纵深推进,逐步形成渔业全产业链综合性风险管控机制。同时,发挥我省“互保经营、再保合作”的渔业保险机制优势,通过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形成“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互助保险产业扶贫格局。
做好救济环节的“减法”。高效快速的互保理赔可以大大减少灾后救济环节,提升理赔效率。渔业互助保险介入防灾减损、灾害处理和参与赔偿与救助等社会关系协调,有效架起了政府、企业和渔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有利于促进各方更好了解渔民群众需求,提供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保障服务。在赔付资金发放上,渔业互助保险强调协会和渔民面对面、一对一直接发放,实现精准兑现,提升资金使用效率。15年间,协会向7.4万人次渔民,支付赔款25亿元。
做好金融服务和社会扶持的“加法”。
协会在兜住渔业产业风险底线的同时,注重培育产业“造血”功能,做好金融服务等“加法”。2007年以来,协会试点开展委托贷款、属地配套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通过渔业互助保险合约质押,将互保资金直接投入到渔业产业中,为产业发展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到目前,协会已向2252人次渔民发放贷款11亿元,切实解决了渔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8年,协会以改善涉渔融资环境、服务渔业产业发展为导向,启动金融投资改革,全资设立有限公司,组建合伙企业,为进一步加快海洋与渔业金融产业链的构建奠定了组织基础。协会还积极开展困难渔民会员经济补助和会员子女捐资助学活动,参与省农业农村厅对口援藏项目。截至目前,已为渔民提供1600余万元经济补助,为20名会员子女捐资助学。
作者单位:省渔业互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