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豪
本报讯“这只龙虾至少有500粒虾籽,成活率至少在60%以上。”在海盐县沈荡镇的浙江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里,总经理陈小东拿着一只正在稻田产卵的小龙虾说,预计明年每亩稻田的小龙虾产量在150公斤以上,亩增收超1500元。
引得众人围观的这一幕,发生在日前在海盐召开的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工作推进会的参观现场。“不与人争地,不与地争粮,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这是对我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概述。近年来,我省探索构建了稻鳖、稻鱼、稻虾、稻蟹、稻蛙、稻螺等六大类十余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涌现了“德清稻鳖共生”“绍兴稻虾共作”“青田稻鱼共生”等典型,形成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模式,开创了集种养、休闲、旅游、文创等于一体的稻渔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推进会上,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百万工程(2019-2022年)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扩面提质,到2022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0万亩,实现亩均产水产品50公斤、水稻500公斤,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认识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增收、生态安全、质量安全、产业融合等方面的积极效应,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进一步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扩面提质,促进全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会议要求,要将稻渔综合种养百万工程的推进与全省精准扶贫、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等工作相结合,坚持一体谋划,共促发展。要通过试验示范,集成创新,开展协同攻关和联合推广,全力攻克技术“关键一公里”,尽快形成一整套操作流程图、技术明白纸。同时,要严格遵循土地利用红线,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种养模式,真正让稻渔综合种养发挥出应有的生态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