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茭白已成为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

一条“美人腿” 致富千万家

  □本报记者 蔡希师
  本报讯 为期两天的浙江蔬菜(茭白)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中期交流暨绿色生产技术培训会,10月31日在“茭白之乡”缙云结束。会议交流了项目实施情况,观摩了茭白良种繁育和绿色生产示范基地,邀请专家作专题培训,强调要持续提升茭白质量安全水平,推进茭白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老师,这技术能提升多少育秧率?”“老师,这项技术大田定植大概是什么时间?”……在缙云壶镇镇的五羊湾果蔬专业合作社,一根根平铺在茭白田的薹管引起了众人的注意。茭白基地技术支持人张尚法研究员回答说,这是缙云县自创的单季茭白快速繁殖技术——“薹管平铺寄秧”技术,通过将传统的分墩育苗、薹管扦插改为薹管平铺育苗,大幅度提高茭白的繁育系数和秧苗的一致性,缩短育苗时间。“作为单季茭一年两收栽培模式的核心技术,这种育苗方式的出苗率,每亩茭白种苗的繁殖数量,是传统育苗法的8-10倍,而且种苗遗传稳定性极高,纯度可达98%以上。”张尚法说。
  高效的茭白栽培术,让参会人员啧啧称奇,纷纷记录下该项技术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左边田里鸭成群,右边田里鱼鳖游。位于缙云县新建镇溪南村的昊禾茭白专业合作社基地,形象展示了多样化的种养结合和茭白病虫绿色防控模式。据技术负责人陈建明研究员介绍,这些多样化的生态共育模式,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升茭白品质,增加茭农收入。比如茭鸭共育,鸭子以田间杂草、害虫为食,能显著减轻二化螟和长绿飞虱的危害,有效解决福寿螺、各种杂草等问题,而且每只茭田鸭可卖100元以上。缙云昊禾茭白基地,除了茭鸭共育,还有茭鱼和茭鳖等的生态共育模式,配合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综合性措施,有效控制茭白病虫害,实现了农药化肥减量、产品质量提高。“因为质量好,这里的茭白收购价达到5.5元/公斤。”一位路过的茭农告诉记者。
  被誉为“美人腿”的茭白,是目前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我省也是全国面积最大茭白主产区。2018年,全省种植面积达47.4万亩,产茭白71.9万吨,主要集中在缙云、余杭、余姚、桐乡、南湖、黄岩、温岭、新昌、磐安、景宁、衢江等地。近年来,我省不少茭白种植大户还走出去拓展空间,将我省优良茭白品种、高效种植技术推广到其他省份,为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