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断优化和创新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打造供销社服务乡村振兴新高地。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是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立全产业链利益共同体的龙头环节。各级供销社利用农合联会员中产业链完整的优势,鼓励会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资本实力较强的会员引领合作社共同投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倡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建立按交易额(量)返利的机制,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一是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发展。各级供销社依托农合联平台,积极鼓励社有企业、有条件的农合联会员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上虞区供销社积极支持农合联会员企业绍兴舜耕庄园食品公司提升桑葚、猕猴桃、葡萄、枇杷等水果精深加工水平,并推动其加强与原料供给基地的利益联结,发展“四季仙果”休闲旅游业,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二是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业创新发展。各级供销社积极承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运营管理,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经营企业与省内农合联会员(合作社、农业企业)、省外扶贫农产品销售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创新交易服务功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2018年全省供销社建成和托管农产品批发市场34家、农贸市场9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1016亿元,占全省总额近一半。全省供销社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全面参与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省份扶贫农产品销售。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销售扶贫农产品26亿元。
积极引导有条件农合联会员龙头企业带动农合联会员(企业、合作社)合作投资农产品配送物流企业,建立高档农产品专营渠道和专供基地,形成以区域农业公用品牌为引领的高档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推动农产品集采集配、直供直销和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超市、进军营,减少流通环节,把高档农产品流通从批发市场中分离出来,让好山好水中生产出来的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浙农茂阳农产品配送公司与1000多家农合联会员建立产销协作关系,日配送服务人口逾70万人,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000万斤。桐乡市供销社下属土特产公司开设8家陌上花开品牌直营店,链接国内所有主流第三方平台,通过“网上菜场”扩大配送服务覆盖面,2018年为311个单位食堂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提供了1.5亿元农产品配送业务。
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健全服务平台、沟通市场渠道、对接生产基地,提高农村电商服务对农合联会员的带动能力,推动优质农产品“触电”“上网”。宁波供销电商公司依托市县两级农村电商孵化园、农村电商运营中心等服务平台,链接当地配送资源,发挥第三方物流优势,通过快递、干线、落地配等多种物流资源的组合运用,降低物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衢江区供销社坚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线上“乡村淘”吸纳产品3200多个、网商200多家;线下“新农都”强化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带动农合联会员产品销售。
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实行区域农合联运营区域农业公用品牌、产业农合联运营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办法,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体系。目前,全省供销社培育运营的“老字号”品牌16个、名牌农产品48个,推动农合联培育运营区域公用品牌18个,“嘉田四季”“三衢味”“湖州两山”“台九鲜”“金平湖”“银嘉善”“绿秀洲”“海宁农珍”“瑞安农产”“衢江山农”“武阳春雨”等一大批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不断优化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打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新通道。金融服务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发展的最迫切需求,也是农合联必须提供的最重要服务。各级供销社充分利用农合联平台,积极推动农合联内外部金融服务资源的聚合联合,形成了以农信机构为主的农合联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全面开展授信贷款服务。各级供销社大力推动农合联实施“丰收农合通服务协同工程”,加强与农信机构协作,推进农合联会员信用评定和授信服务,已向1.7万个农合联会员授信112亿元,推广“丰收农合通”创新产品,在授信期内允许授信会员反复取得不超过授信额度的贷款,并为信用等级较高的农合联会员合作社提供100万元以下免担保信用贷款,大大缓解了农合联会员合作社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多渠道开展小额贷款服务,至2019年6月底,全省供销社发起组建7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总额13亿元,累计贷款4454笔,总额34.14亿元。推动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稳健发展,加强运行监督,强化风险防控,确保运行规范、资金安全。县级供销社推动农合联建立以农民合作基金为支撑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及损失弥补机制,形成政府支持下农合联、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分担风险的格局。
二是多元开展农信担保服务。各级供销社积极推动农合联利用省农信担保公司担保服务,联合保险公司发展保证保险,推动合作组织开展互助担保,健全以农信担保公司为主的担保服务体系。联合省农信担保公司在县级农合联设立担保服务办事处、代办点50个,争取年内消除担保服务空白县。全省供销社37家担保公司为各类涉农主体提供担保8116笔、总额28亿元。杭州供销农信担保公司与省农担集团和16家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授信10亿元,为1200个客户提供15亿元贷款担保服务,帮助474家涉农企业创造26亿元产值,带动3000多户农户。
三是积极创新农业保险服务。各级供销社积极推动农合联与保险公司建立服务合作关系,为保险公司扩大农业共保覆盖、发展特色产业保险、开展信贷保证保险、拓展财产人寿保险提供组织和代办服务。临安区供销社推动农合联实施农业保险新险种开发行动,开展水稻、小麦、生猪、蔬菜等保险服务,启动1000亩山核桃降雨指数保险试点。慈溪市供销社推动农合联与保险公司协作,推出杨梅降雨气象指数保险、西兰花价格指数保险等产品,促进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温岭市供销社推动农合联联合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针对田间生产老年人多、风险大的特点,推出农业保险新项目——“惠农宝田间作业责任保险”,保障农民田间作业生产安全。
积极拓展为农服务领域,为实现“农村美”提供强力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需要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而且需要与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村生活、生态、文化等多方面服务。各级供销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充分发挥农合联作为为农服务的平台、渠道和工具的作用,推动农合联更好对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的为农服务,聚合服务资源、健全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使农合联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的骨干力量,促进农村生活美、环境美、文化美、和谐美。
(一)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健全农村生活消费服务。商业服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供销社固有的服务内容和应尽职责。各级供销社深入实施“城乡新供销服务覆盖工程”,顺应商业新业态新服务发展的趋势,借助深化“三位一体”改革、推进农合联建设的力量,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扩充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促进农村生活美。
一是健全乡村商贸服务体系。各级供销社积极整合城乡流通服务资源,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加快建立健全以“县城超市-乡镇商贸综合体-村综合服务社”为载体,集商品服务、公共服务、公用服务、家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消费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供销社沟通城乡、服务“三农”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把建设村综合服务社作为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按照“六统一”(统一门面装潢、统一货架提供、统一电脑配备、统一产品配送、统一服务项目、统一人员培训)要求,改建、加盟、组建村综合服务社,对不宜设立经营网点的偏远小山村,开通“大蓬车”,定期开展巡回服务。将公共服务、公用服务、金融服务、电商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整合起来,交由村综合服务社承接,让村综合服务社真正成为农民的生活综合服务平台和“最多跑一次”基层服务平台。余姚市供销社针对四明山区不少村落没有商品经营网点、没有快递配送服务等实际,联合快递公司、农商银行、人保公司等服务资源,合力建设村综合服务社,为农民提供生活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代办、水电费代缴、医院就诊代挂号等服务,打通了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破解了快递物流进村难、山区产品销售难等问题,也走出了供销社联合各方资源、共助老区发展新路子。以鹿亭乡番薯粉丝为例,价格由往年每斤20元提高到40元,去年全乡制作番薯粉丝13万斤,销售额500万元。
二是提升商品配送物流服务。各级供销社利用农合联平台,引导相关配送物流企业联合,打造乡村配送物流“大龙头”,畅通消费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有机结合的物流通道,促进相关配送物流企业逐步形成同网、同车、同仓、同购、同利的共同体机制。玉环供销超市公司与杭州物恋网科技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建设5000平方米智能化供销云仓,把分散的供应商联合起来进驻云仓,实现统仓统配,实行数据与单据结合、线上与线下融合,实现配送物流数字化管理,减少人工和物流成本。绍兴市柯桥区供销社与柯桥区邮管局合作,以供销社物流公司为引领,联合“四通一达”快递公司,将快递业务和物流业务集中起来,打造农村电商物流平台,有效解决了农村配送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打开居家养老服务新天地。一些有实力的县级供销社积极迎合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参与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居家养老提供全方位服务。上虞区供销社参与组建中合养老(绍兴)股份公司,围绕居家养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全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实行“医养结合、综合服务”,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辅助、医养结合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格局。首批实施25个社区养老服务网点建设(其中乡村20个)。目前,该项目已列入全国供销总社居家养老试点。(二)顺应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的要求,加快发展美丽乡村环境服务。环境服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环节,也是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固有职责的合理延伸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兴领域。各级供销社抓住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水平高带来的环境服务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实施“垃圾资源化利用创建工程”,借助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的力量,积极承接政府购买的环境服务,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合作联合,健全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环境美。
一是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服务。各级供销社积极与环保企业合作联合,开发垃圾分类回收数字化管理系统、智能回收柜和厨余垃圾肥料化设备,建立再生资源智能回收体系和智能物流体系,引导农户以“干湿分离、分类投放”方式,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精准投放,实现湿(厨余)垃圾就地肥料化利用、干(非厨余)垃圾回收资源化利用。主动对接地方政府,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服务的财政支持机制。省供销社下属省再生资源集团承接永康市政府购买服务,与永康市供销社合作组建环境服务企业,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服务,8个试点村运行一年共处理厨余垃圾2300余吨,生产初级肥690余吨,回收各类低价值再生资源700余吨,收集有害垃圾0.7吨,回收各类农药废弃物19吨。去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合格率95%,资源化利用率89%,无害化处理率100%。
二是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服务。各地供销社依托自身农资供应体系,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要求,建立农业废弃物有偿化回收、标准化分类、规范化转运、专业化处理、商品化应用的运营机制,探索多种资源利用方式,在农业废弃物转化增值中延伸产业链。全省有61个县(市、区)供销社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服务,其中,嘉兴市有880个农资连锁网点参与,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85%;湖州市设立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网点132家,年回收200多吨,回收率90%以上,无害化处置率100%。
三是积极开展环保设备研发制造。省供销社下属省再生资源集团加强与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协作,联合研制秸秆处理再生系统,运用高温、紫外线、臭氧等物理工艺,将秸秆、易腐垃圾、河道淤泥等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利用。
(三)顺应乡风文明建设的期盼,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服务。
乡村振兴,不仅要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更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各级供销社不断强化文化意识、文化自觉,积极利用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带来的机会,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传统优势和农合联的平台作用,以特色文化、合作文化为特点,努力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促进农村文化美。
一是传承体现农耕传统的特色文化。各级供销社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引导社有企业和农合联会员积极开发利用小特产、小村落、小农户、小乡土、小环境等乡村文化根脉资源,传承特产的传统生产技艺、食用方式、饮食文化,参与古村落保护、旧村庄改建、集聚区建设,发展地方工艺、戏曲、剧种等传统文艺和古今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实施“农家小吃振兴计划”,组建农家小吃协会,推动以特色农业和传统技艺为基础的小吃产业大发展,引导各地建设“小吃汇”,逐步形成以农家乐为基础、小吃协会为依托、乡县市省逐级汇集的“小吃汇”体系。磐安、缙云、开化等一大批县的小吃产业方兴未艾,各种传统特色小吃将城乡居民带入了“舌尖上的乡村”和“记忆中的乡愁”。
杭州供销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市域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图为其出资成立的杭州农飞客公司的“飞手”在田间实施统防统治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