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在短短20年间,从集体收入入不敷出的“负债村”到附近村艳羡的“百万元村”,从单一产业粗放式发展到依托生态理念实现可持续增收,成功实现了“蜕变”。这“蜕变”,都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村总支书记褚云江。
时针拨回到上本世纪初。彼时的移沿山,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上没有什么企业,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来源,甚至还倒欠债,连干部的工资都拖了几年没发。“也是机缘巧合,找到了商机。我们村紧邻南浔,当时南浔的木地板产业发展势头正旺,有许多边角料。我就在想,能不能拿这些边角料做成木线条来卖。”褚云江说干就干,没过多久,他的木线条生意就做得风生水起。他还带动村民生产木线条,给他们传授自己的经验。“当时政府正好也在打造‘一村一品’,我们就把木线条生产做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
没钱发展产业,贷款;没钱修道路,集资……那几年间,移沿山人下了狠心要打翻身仗,决意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经过不懈努力,村里涌现了大大小小100多家木线条生产厂,修了水泥路,通了自来水,之后有村民买了第一辆汽车,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
移沿山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投资兴建了占地10亩的木线条产业集聚园区,建设了整齐的农民社区,并将综合楼和店面房进行出租。到2017年时,靠着厂房、店面出租,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500多万元,移沿山彻底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正是在生意最红火之时,湖州当地对“低、小、散、污”产业开展整治。因为粉尘和废水污染严重,移沿山村好不容易培育起来木线条产业面临整顿,怎么办?村“两委”班子一时压力重重。“权衡的结果是,环境美好更重要,‘壮士断腕’,坚决执行,调整产业。”褚云江告诉记者。
经过综合整治后,往日机器轰鸣的喧闹场面消失了,污水横流的场景也不见了。褚云江和村干部们达成共识,借产业调整之际,积极寻找新的商机:引进绿色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增收之路!村里将原先的产业集聚园区交给镇里,置换回镇上一幢闲置的综合大楼,开展物业经营,村集体收取租金。今年,村里还和“鲜绿多”生鲜蔬菜配送企业签约合作,双方共同经营蔬菜种植和配送业务,按比例投资和分红。
此外,该村还利用村里丰富的生态资源,搞起了美丽乡村游,把有400多年历史的独市古村开发成景区,2017年时被评为4A级景区。占地150亩的移沿山花海,今年也开门迎客了。“这一景点的门票收入,加上景区商业设施的深入开发,将为村集体带来丰厚的收益。”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施阿三信心十足地表示,加上物业门面出租、农民社区运营及景区收入,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600万元。
经济实力强起来了,村里开始逐步修建文化礼堂、村史馆和宴会厅,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还对农民社区进行绿化改造,提升居住环境。如今的移沿山村,水清岸绿村景美,每天都有游客前来“打卡”。村民孟大姐对移沿山村的未来充满了憧憬:“期待有更多人能来我们村里游玩,也期待我们村能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我们当年的选择没有错。移沿山村将继续沿着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强化农旅结合,实现强村富民绿色发展。”褚云江笑着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村集体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民生福祉,而且关系到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广大农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局。
我省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尤其是近年来,更是把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持续出台政策举措,多管齐下、不遗余力。2017年,省里实施“消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19年,全省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
各地力扛重任、探索创新,直面问题、破解难题,百仙过海、各显神通,奋力打赢“消薄”强村攻坚战。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像移沿山一样,在当地党组织的有力带领下,群策群力,发奋图强,走上了脱贫致富、兴业富村之路。至今年8月底,全省6920个省定薄弱村中,有3614个村今年来的集体经济和经营性收入已达到全年“消薄”目标以上,全省全面“消薄”指日可待。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在不断增强,浙江广大乡村将全面迈向农业强、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美好明天,成为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强有力的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