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建设一村一品 助推一镇一业

广东打造不一样的乡村振兴之路

  •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很多乡村发掘“唯我独存,人无我有”的特色资源,在一村或一镇聚焦同一产品,发展成为“一村一品”村镇,聚力提升村镇知名度和影响力。农业农村部选择其中的佼佼者,先后认定了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近日,全国“一村一品”交流活动在广东省罗定市召开,来自全国的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共话“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经验。活动同步举行了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现场推进会,展示了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的突出成效和成功经验,广受与会者好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通过这篇特稿,一起来看看这些特色村镇是如何在南粤大地遍地开花的。
    □特约记者 魏小兵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重大行动,从2019年起,连续3年,每年扶持1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到2021年全省扶持3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200个特色农业专业镇,实现粤东西北地区全覆盖。
    创新理念加强扶持
    30亿元打造3000个特色产业村
      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淡淡桂香、沁人心脾。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位于广东省罗定市榃滨镇的肉桂主题公园成了不少人的度假休闲之地。这里也是罗定聚力推动肉桂产业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的重要平台之一。
      罗定肉桂主题公园占地2000多亩,规划建成集种植生产、观光娱乐、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中医药研究、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目前,公园仍在不断建设之中,完全建成后将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罗定的肉桂文化,提升罗定肉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擦亮“中国肉桂之乡”的品牌;同时,也将有力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农户就业和收入。
      广东发展“一村一品”已有20多年历史。如今,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镇一业”,这是对原先的优化升级。以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是其重要内涵之一。
      目前,榃滨镇肉桂种植总面积达14.1万亩,有肉桂加工企业和合作社25家,种植户10842户,从事肉桂加工351人,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7元;2018年肉桂产值为66255万元(其中肉桂农业产值21000万元),预计2019年产值达69120万元。
      广东省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发展农业优势得天独厚,而落到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却千差万别。因此,该省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坚持差异化的理念,积极发展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高的产品。
      在“中国无核黄皮之乡”郁南县,金灿灿的黄皮果虽然规模不大,效益却不错。在该县建城镇,今年礼品黄皮果售价在24元/公斤以上,精品果卖到60元/公斤,农民收入水涨船高。目前,该县种植黄皮果达10万亩,覆盖全县15个镇,种植户2.5万户,其中示范户312户,总产值10亿元。
      既强调挖掘地方特色,也注重统筹谋划,这是广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全域化思路。目前,“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已被列为广东省政府2019年全省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该省制定全省范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从2019起,该省将连续3年共筹措30亿元资金,专门用于3000个村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打造200个专业镇。目前,1000个村已完成立项审批,首批100个省级专业镇已经认定。
    顶层设计优化管理
    省级建项目库县级负责实施
      与以往相比,今年广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在机制、建设模式、管理方式上都进行了创新。其中,财政投入方式从过去的报账制,转为由县财政直接拨付到实施主体,提高了效率,企业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据悉,2019年的10亿元建设资金已全部下达至15个地级市。财政资金拨付方式的重大改变,大大提升了项目的实施进度。
      在建设模式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也作了明确规定,指出项目直接下沉到村、镇(乡),县级人民政府负总责,负责项目审批、验收、监管等。
      在项目管理方式上,全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形式进行信息化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各级政府、农业农村局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项目评审、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等。
      如今在广东省,罗定市是“中国肉桂之乡”,新兴县是“中国果品加工之乡”,郁南县则是“中国无核黄皮之乡”和“中国沙糖橘第一县”。围绕现代畜牧、道地南药、优质稻米、岭南佳果、花卉苗木、特色蔬菜、油茶茶叶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该省正在打造一批专业基地和专业村,促进特色农业优势集聚,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联合经营融合发展
    项目将带动贫困人口6万多人
      将竹片两端削平,弯成竹圈,用铁丝将两端固定,再把若干个竹圈打入竹钉,装上由厚细竹片组成的笼底……不到15分钟,陈汉生就做好了一个纯手工的泗纶竹蒸笼。
      泗纶镇位于罗定市西部,群山连绵,林木葱笼,自古就长满一种特别的竹子,名曰罗竹。罗竹具有纤维长、韧性好,且带有一股清幽的竹香味等特点,是一种环保编织材料。如今,种罗竹、织蒸笼逐渐成了当地农民的一条生财之道,一个个罗竹蒸笼也托起了泗纶镇的发展。
      陈汉生是合生竹制品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合作社有农户150多人,制作出来的产品主要交由罗定市恒兆蒸笼有限公司销售。该公司总经理张群英说,泗纶蒸笼从最初的各家各户自产自销,到现在形成“公司(合作社)+工厂(专业大户)+专业户”的产供销一条龙体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链条。据介绍,以该公司为龙头的蒸笼产业,带动了泗纶镇从业人员1.2万人,竹蒸笼年产值达2.63亿元。泗纶镇也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019年获认定为广东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
      广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激发了基层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活力,全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和数量有望实现“双提高”。通过主体带动,预计参加项目农民人均年收入可达15000元;项目带动农户34万人,其中带动贫困人口6万多人。
      紫稻是广东省新兴县的一种民间珍稀水稻品种,当地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紫稻基地。当地一般优质稻收购价是每50公斤150多元,而紫稻的最低收购价达每50公斤300元。当地企业着力开发包括紫米茶、紫米饼、紫米粉以及紫米酒等产品。此外,在新兴县的紫米种植专业镇天堂镇,还规划了一个“紫色天堂”,将该区域范围内的三庙口、内洞花塔、李务本堂、区村古屋等文物古迹,与紫米加工基地等串联起来,形成“紫色天堂之旅”精品线路,发展观光休闲游、农耕体验游、乡村民俗游,实现新兴紫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成果转化技术服务
    现代科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既要特色,也要绿色。在项目推进推广中,广东着力提升和推动绿色生态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慧支撑。
      全自动化洗瓶和灌装车间、高温灭菌车间、无菌接种室、培养室、自动温控炼苗移栽大棚一应俱全,这里是位于罗定市龙湾镇的南药种苗组培中心,该中心年可培育优质种苗2000万株以上。
      龙湾人历来有种植南药的传统。龙湾镇将南药产业作为支柱经济产业,构筑“一模式+一基地+两个100%”的南药产业格局,一方面加快提高南药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南药产业规范化发展,降低经营风险,努力创建特色品牌;另一方面以南药产业为引领,不断延伸育苗、种植、加工、开发、销售产业链。
      该镇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和广西植物研究所为依托,为该镇的南药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管理和指导,与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签订了34项技术成果转化协议,有效为当地南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2019年9月,龙湾镇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授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南药专业镇称号,龙湾镇棠棣村被农业农村部授予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吴妙衡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