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修复渔场促振兴

——温岭“石塘渔业”总经理谢加波谈海洋渔业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 唐豪
  温岭市石塘镇的珍珠滩边,聚集着不少游客,有的在沙滩玩耍,有的在拍照留念。石阶两旁的石屋外,不少游客坐在露天的石桌旁,喝茶、看书,偶尔眺望远处的大海。“这些石屋,原是我们渔民住的房子,现在有些渔民转行后,便用来开起了民宿,生意火爆,节假日的时候甚至‘一房难求’。”作为温岭市石塘渔业经营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小黄泥村原村支书,谢加波对当地近些年来的变化熟稔于心。
  石塘是我省渔业重镇,全国著名渔业镇,拥有各类船只1600多艘,常年水产品产量30万吨,还拥有国家一级渔港——石塘渔港。上世纪80年代,借着改革的春风,这里的渔民掀起了“造大船、闯大海”热,不畏艰辛、不惧艰险远赴汪洋大海,风里浪里虽然艰辛,但生活也渐渐地好了起来。“小时候,渔船是小小的一块舢板,一家几口开船在近海劳作一天,也有不少的收获。”谢加波回忆,后来小舢板逐渐变成了钢质的轮船,渔民捕捞作业的范围也从近海走向了远海,捕捞的水产品种类也不断丰富起来。
  随着水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价格的不断提升,镇上许多农民转行当起了渔民。“不少人开始盲目地买船、雇船员、出海捕捞。”谢加波说,至2007年底,全镇43个渔业村有2300多艘渔船,辅助船有181艘。那时,每次出海,数量庞大的渔船浩浩荡荡驶向东海,船越造越大、越开越远,渔网网眼越来越小。时任小黄泥村村支书的谢加波,真担心哪一天东海的鱼会被捕完。“这一天终究还是来到了。”谢加波现在想来,都觉得“东海无鱼”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那时,因为东海渔业资源快速衰竭,上千艘渔船停靠在港口,渔民们皱着眉头,呆在家里无所事事。
  海还是那片海,鱼却没有了,现状让渔民们深刻意识到,为了子孙后代,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捕捞了。2013年5月底,当地出现了一个开创历史的事件,石塘老渔民林明才等人牵头倡议,将禁渔期延长一个月。这场渔民自发的护渔行动,得到了浙江、福建两地200多位船老大的签名响应,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有效压减海洋捕捞强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振兴浙江渔场,2014年7月,浙江省作出决策:全面展开渔场“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推动渔场修复振兴,促进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到2016年短短两年,东海的捕捞环境和资源有了明显的好转,鱼类明显增加,体形明显增大。2016年底,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海洋幼鱼资源保护促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的决定》……
  如今,石塘镇的渔船数量,从最多时的2300多艘减少到1600多艘,违法出海捕捞等行为大大减少。“不少渔民在政策的指引下转了行,开办民宿、渔家乐,或去镇上的企业上班,生活没以前那么漂泊不定了。”谢加波说。
  渔场修复振兴,不仅要管好海洋资源,还要上把控好渔船的出海标准。谢加波表示,东海无鱼,问题在海里,根源在岸上。这些年各级监管部门的管理体系越来越完善,执法力度也一步步加强。“渔场的修复,让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紧接第1版)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产业的健康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有鱼可捕,让这片海洋能永续地为人类造福。”
■记者手记
  向海而生,借海腾飞。浙江拥有全国最多的岛屿和最长的海岸线,陆域面积不大,但海域面积广阔。建设海洋强省、发展绿色渔业,是浙江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海洋的魅力,渔民最有发言权;海洋的苦痛,渔民最先能感受到。靠海吃海,首先是要合理地“吃”,科学地“吃”,才能吃得长久,吃得安稳,这片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美丽海洋,才能世世代代与我们相伴相生。
  200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八八战略”中,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十多年来,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大力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多措并举,久久为功,终使我省的海洋渔业逐渐告别了掠夺式捕捞的老路,走上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渔业生产获得质量与效益齐飞,渔业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渔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迈出新步伐。
  据统计,2018年,全省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95万吨,其中国内海洋捕捞287万吨,实现渔业增加值61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近1/3强。渔业在促进我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中,日益发挥出重要而突出的作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修复渔场,振兴可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