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浙江农技推广

集成推广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

  •   我省水稻生产中,大穗型品种应用面积越来越多,但在技术上存在育秧播种量过高、丛插本数过多、施氮量偏高等现象,往往导致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穗数与穗型、大穗与充实度不协调,影响品种增产潜力发挥。为此,技术团队吸收水稻强化栽培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高产技术原理,在试验研究和总结各地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经验的基础上,集成了水稻“两壮两高”技术。
      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主要以培育壮苗为基础,以壮秆大穗为主攻方向,以适宜苗穗数量构建高光效群体,通过肥水促控挖掘个体生长潜能,以足穗大穗获取更高颖花量,以粗壮茎秆为物质支撑获得更高结实率和千粒重。通过因地制宜选品种、基质叠盘育壮苗、稀植早发促壮秆、三沟配套调水气、巧施穗肥保大穗、绿色综合防病虫等关键技术措施,实现高产高效目标。该技术被列入全省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之一,在全省示范推广。
      2015-2016年期间,项目团队每年在全省12个县建立示范基地17个,开展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示范,两年带动全省推广应用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439.4万亩。
      其中在余杭、鄞州、嘉善、诸暨、临海、江山等6个县(市、区)建立籼粳杂交稻示范基地6个,品种为“甬优12”“甬优538”“春优84”,两年示范面积共1480亩,平均亩产895.5公斤,亩增效691.5元。2016年,江山石门示范基地平均亩产为970.7公斤,最高田块亩产为1024.1公斤,分别刷新单季晚稻百亩方和高产田“浙江农业之最”单产纪录。
      在萧山、长兴、嘉善、海宁、平湖等5个县(市、区)建立常规晚粳稻示范基地8个,两年示范面积共2147亩,平均亩产706.5公斤,亩增效376.7元,辐射带动面积17.5万亩。其中2015年,嘉善陶庄“绍粳18”百亩示范基地平均亩产747.6公斤,高产田单产772.1公斤,双双打破单季常规晚粳稻百亩示范方和攻关田“浙江农业之最”单产纪录。
      在诸暨、余姚、瑞安等3个县(市)建立早稻示范基地5个,品种为“中早39”,主要示范早稻机插增产技术模式。两年共示范面积1624亩,平均亩产541.4公斤,亩增效356.8元,辐射带动面积11.62万亩。其中2016年,诸暨市新桔城105亩“中早39”示范基地平均亩产为713.5公斤,最高田块亩产为747.9公斤,双双打破早稻百亩示范方和攻关田“浙江农业之最”单产纪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