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农技推广

推广绿色技术 丰富经营模式

我省稻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本报记者 姚力丹
  金秋十月,我省各地的晚稻陆续开始收割。放眼望去,之江大地,稻浪翻滚,一派丰收景象。近年来,我省水稻生产成效喜人,特别是通过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培育优质米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主体,我省水稻生产走上了一条绿色、高效、优质发展道路。
技术创新 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
  这个月,诸暨市暨南街道沿江新村沿余家庭农场的300亩晚稻已经泛黄,下个月初就可以收获了。“和往年不同,今年我的晚稻大面积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化肥用量和人工成本都减少了,水稻产量和质量都不错,如果后期天气稳定,预计亩产600公斤不成问题。”沿余家庭农场负责人宣萍说。
  据了解,作为水稻机插侧深施肥试验点,沿余家庭农场2017年开始小面积进行侧深施肥试验,今年合作社200亩连作晚稻都采用这项技术。所谓侧深施肥,就是通过对插秧机进行改装,使机器在插种的同时,能自动在每株秧苗的水平距离2-5厘米处、垂直距离(土层以下)3-5厘米处将肥料埋进土里面,故名为“侧深施肥”。“采用该技术后,插秧和施肥同步进行,省工、省时、省力。”宣萍说,以往连作晚稻种植时间紧、人工贵、雇人难,“插好秧后,需要请6-7个小工来施肥,还得干一个礼拜才能完成,一个工人每天的工钱就需要200元,现在这笔费用都省下来了。”
  诸暨市农技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侧深施肥另一大好处是节省化肥。传统水稻种植都是先插秧、再施肥,不但效率低,而且肥料用量难以控制,容易施得不均匀。而侧深施肥可以在水稻插秧时定位、定量、均匀施肥,能够保证均匀、稳定地为水稻秧苗提供养分,实现水稻的稳产、高产。监测统计显示,跟常规人工施肥相比,侧深施肥平均每亩可节省肥料10%左右,平均每亩可减少综合成本30元以上。
  据了解,早在2017年,诸暨市就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侧深施肥技术试点工作。今年,诸暨市采用侧深施肥技术的早稻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单季晚稻达到1500亩。
  近年来,我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狠抓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叠盘出苗、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水稻缓(控)释肥、水稻农药减量控害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去年全年共示范推广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391.2万亩,组织创建省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千(百)亩示范片325个、水稻攻关方26个。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活动,推进超级稻、晚粳稻、双季稻等百亩方绿色高产攻关和示范建设,示范推广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重点研究示范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模式创新 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政府要粮,农民要钱。为了保障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我省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等新型农作制度,取得了不错成效。
  许玉君是海盐华星家庭农场负责人,今年他的农场有120亩水稻采用了“稻虾共生”养殖模式,再过几天就可以收获水稻。“我们3月上旬投放龙虾苗,4月中旬捕捞一部分,6下旬开始种植晚稻,剩下的小龙虾就和晚稻一起生长,可以吃水稻田里的害虫,减少水稻病虫害,而且养殖过龙虾的土地更加肥沃,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许玉君说,去年农场试水了40亩“稻虾共生”,效益很好。“农药不用了,化肥使用量减少了70%左右,水稻品质明显提高,亩均效益能有3000-4000元,比单纯种水稻提高了10倍。”
  稻虾综合种养是一种新型农作模式,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两者共生互利,通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渔粮双赢”,生态效益显著。
  据悉,2016年以来,海盐县按照“以粮为本,以渔促稻,增效增收”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稻虾共生产业。目前,全县累计建成百亩以上稻虾种养示范基地2个、规模示范点18个,预计到年底,推广面积可达15000亩。
  近年来,为适应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生态友好等方面的作用,我省农技推广部门加强技术创新、品种优化和模式熟化,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走出了一条特色明显、产业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初步构建起一个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链。
  目前,我省各地通过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已经形成了“稻鱼”“稻虾”“稻鳖”“稻鳅”“稻蟹”“稻螺”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据统计,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30多万亩,遍布除舟山以外的10个地市区。去年,全省新建“稻菜轮作”“稻鱼共生”等新型农作模式省级示范点37个,新型农作制度应用面积达到375.78万亩。
  下一步,我省将试验示范推广鱼塘稻、海水稻、山稻等,不断优化粮食结构。
提升品质 加快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随着消费升级,近年来,我省积极鼓励家庭农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粮食生产主体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建立绿色优质水稻产加销一体示范基地,“抱团”经营,提高稻米质量,提升经济效益。
  下个月,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18000亩晚稻就要收割了。这家联合社2014年由乐清市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等23个农民合作社以股份合作形式联合成立,联合社以水稻专业生产为联结纽带,涉及种粮大户150多户。
  联合社负责人包碎云介绍,联合社成立前,经常会出现有些农户作业量不足而闲置农机,有些农户却因缺少农机无法及时完成田间生产作业。“联合社充分发挥了调配枢纽的作用,根据社员需求,进行农机作业和劳务调配,社员各展所长、互利合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大大提高了。”包碎云说。
  同时,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展粮食产后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2018年,联合社开展粮食产后服务代清理1264吨,代干燥6340吨,代储存4999吨,代加工4263吨,代销售4050吨,累计服务总量达2万多吨。为了提高市场话语权,2016年,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还投资建立了大米加工中心,注册了“金越”品牌,对社员收购或代储的稻谷进行统一加工,再由社员分销或联合社直销到市场。“开展统一加工后,社员每亩稻谷可增加收入100元左右,去年我们共收购社员稻谷4500吨,大米加工产值达1400多万元。”包碎云说。
  今后,我省将鼓励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粮食生产主体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重点扶持一批有生产基地、有加工设备、有注册商标、有销售渠道并带动小农户种粮增收的优质稻米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主体,建设生产环境优良、种植品种优质、稻米品牌销售、经济效益明显的产加销一体化基地,并持续开展“浙江好稻米”评选,做好优质稻米产加销一体化技术和模式示范推广,实现优质米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