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论坛

非洲猪瘟对我省生猪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唐冬寿
  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产业造成了深刻影响。今年以来,通过对金华、杭州、衢州、嘉兴、绍兴等地10余个县(市、区)的密集调研,笔者对非洲猪瘟的认识愈发清晰,对如何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非洲猪瘟疫情形势及其对生猪产业的影响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但因无法治疗、无疫苗可防、死亡率高等原因,被称为养猪业的“头号杀手”。非洲猪瘟于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被发现,先后蔓延至74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以来,全球已有26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1.2万余起非洲猪瘟疫情。自去年8月辽宁发生首起疫情以来,截至今年10月10日,我国已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55起(其中我省2起),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目前仍有2个省份的疫点尚未解除封锁。
  疫情对生猪产业影响巨大。一是导致生猪产能持续下滑。9月份我省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分别下降14.3%和17.1%,虽好于全国降幅,但也不容乐观。二是导致生猪及猪肉价格进入快速上涨通道。目前我省生猪及猪肉每公斤价格达34.1元和50.6元,同比分别上涨71.9%和55.7%,后续涨幅还可能逐月扩大。三是“低小散”屠宰企业加速淘汰。去年8月至今,我省已关停屠宰企业43家,压减数量占总数24%,未来屠宰行业还将面临深度洗牌。四是饲料产量结构变化明显。受猪肉替代品——禽类养殖量扩大影响,猪料与禽料产量比值已从年初的1.5:1,调整为目前的1:1。
二、我省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和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短板
(一)应对措施和成效。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伊始,我省立刻启动I级应急响应,认真落实各项防疫措施。随着疫情形势不断发展,又将生猪增产保供摆在突出位置,做到防控疫情和产业发展两手抓、两促进。
  去年12月25日,我省5部门联合发文允许省内经备案的经营主体从省外持A证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调运猪肉产品;今年2月18日,省指挥部发文允许符合条件的屠宰企业“点对点”从省外调入屠宰用生猪。全省正常生产的121家屠宰企业,均已开展非洲猪瘟自检,共配备官方兽医400人、协检员761人。
  3月29日,我省启动生猪产业全链条严管“百场引领、千场提升”行动,力争全年完成1000家规模养猪场、屠宰企业改造提升,2年实现全覆盖。今年已明确1008家企业(规模养猪场978家、生猪屠宰企业30家)的改造提升任务。6月,省政府出台“猪八条”扶持政策;9月,出台《关于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生猪3年增量目标任务。(二)存在的问题短板。对标对表国家和省里的决策部署,我省生猪产业当前的防控和保供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短板,亟待补齐解决。
  养殖场户补栏信心减弱。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尚无突破性进展,使得养殖场(户)即便面对猪价上涨,仍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补栏。加上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前正值养猪普遍亏损时,中小养殖场(户)在前期亏损、资金回流不畅的情况下,愈发不敢追加投入。
  主体防疫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从前期开展的生物安全水平摸底调查情况看,与当前严峻复杂的防控形势相比,省内主体生物安全水平仍较低,企业防疫意识不高,有的企业自认为做得很好,有的还存在“等、靠、要”思想,没有严格按照非洲猪瘟防控要求落实相应措施。
  生猪产业发展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据统计,目前我省规模猪场中,出栏1000头以下的场数占65.7%,但产能只占23.2%;出栏5000头以上的场数占8.1%,但产能占49.7%。总体看,省内养殖仍较粗放,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精准性、长远性考虑不足。
  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提速。一方面,企业出于逐利考虑,落实“两项制度”与农业农村部要求存在差距,如个别屠宰企业实验室条件简陋、检测人员配置和培训不到位;另一方面,省内代宰企业仍然偏多,部分代宰加工企业设施设备落后、未开展肉品品质检验,风险隐患很大。
  冷链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我省主要有三种冷链物流方式,即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屠宰企业自营冷链配送、以知名品牌网络销售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配送和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冷链配送,其中后两种方式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信息化监管手段,难以保障运输过程的精准控温。此外,市场销售环节冷链设施配置不到位,数量众多的农贸市场仍以常温销售为主。
三、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有关生猪生产、防疫的政策意见,坚持一手抓非洲猪瘟防控、一手抓生猪产业发展,主动打好防疫和保供“组合拳”,不断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当下,加快补齐漏洞短板。非洲猪瘟疫情暴露出我省生猪产业发展的诸多弱项和不足,短期看,仍然要以补弱项、拉短板为重点,千方百计做好“外堵、内清、严管”工作,提振养殖场户增养补栏信心。
  加快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当务之急是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告知到位、解读到位、执行到位。督促各地加快制定贯彻落实方案和工作措施,加大要素资源投入,尽快出台配套财政扶持措施,切实解决养殖企业不敢养、不想养和养不起等问题。加强监督和服务,对不符合政策要求的做法和做不到位的地方,坚决立行立改。
  全面推进“百千行动”。加快推进“一场一策”方案实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开展改造提升,坚持企业为主、切实可行、保障有效,做好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切实抓好落实,实行挂图作战、逐项销号管理。
  扎实落实“两项制度”。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前期调研发现“两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地方,组织开展“回头看”等专项行动,重点检查台账记录、检测试剂进出库账单等,在细节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大力度推进屠宰企业防疫措施落实,加快改善设施装备,尽快消除风险隐患。督促屠宰企业加强治污能力建设,严防出现屠宰企业污染环境问题。
  不断强化流通监管。加强省际公路检查站备案审查,做好车辆查验、消毒等工作。继续贯彻执行对检出阳性的生猪产品实行“双暂停”政策,充分发挥市、县实验室的检测保障作用,探索推进部分地区对进入县域的省外生猪产品采取“批批检测”。督促屠宰企业落实省外拟调入生猪的风险评估、备案报验、指定运输、落地自检等要求。
  (二)着眼长远,全力推动产业升级。坚持以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为引领,打造一批标杆企业,构建绿色安全、生产高效、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格局。
  全面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标准化为基础、以绿色化为导向、以规模化为方向、以循环化为支撑、以数字化为手段、以基地化为依托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设30个左右年出栏10万头以上标杆性现代化猪场和60个左右年出栏万头以上标准化猪场,引领带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不断加强防疫能力建设。推行差异化防控,对经评估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地区,以县域为单位,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防控措施。加大对原种场、大型规模猪场保护力度,建立区域性生猪养殖主体联防联控机制,加快在生猪生产重点县建设车辆高温清洗消毒中心、区域性生物安全隔离带等设施,通过落实动物疫病监测、动物卫生监督、防疫屏障和应急处置体系等举措,提升区域防控能力。鼓励支持具有较好天然屏障条件的地区和具有较高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生猪养殖屠宰一体化企业,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区和无疫小区。
  加快推动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加强政策支持引导,继续关停一批设施设备落后、防疫条件差、污染处理能力弱的屠宰企业。按照“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思路,加强县域屠宰企业规划建设,培育一批集屠宰加工、鲜肉分割、分销配送、专卖零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肉类生产企业,着力推动屠宰企业由代宰向自营转变,由单一模式向体系建设转变。
  (三)夯实基础,加强防疫体系和作风建设。动物防疫队伍是保障生猪等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必须持续加固完善,确保有人干事、能干成事。
  完善动物防疫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依托现有编制,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避免出现“人散、线断、网破”的不利局面。全面梳理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人员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基层所站建设,配齐设施装备,满足防控需求。
  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切实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巩固和转化。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全面排查廉政风险点,通过调查研究、检视问题、警示教育等,堵住制度漏洞,健全工作机制,转变工作作风,全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畜牧兽医队伍。
  作者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